王萍:刍议永靖傩舞戏民间叙事的多元性特征
2016/7/28 11:15:39
刍议永靖傩舞戏民间叙事的多元性特征*
王 萍
摘要: 甘肃永靖一带自古就是多民族居住地,而不同民族信仰上的多元化深刻地影响着当地民众的文化心理,由此在甘肃永靖傩舞戏的民间叙事表演上也浸染了浓厚、丰富的多元性文化色彩。道教、佛教、西域文化、三国历史等构成永靖傩舞戏民间叙事文化多元性特征。
关键词:永靖;傩舞戏;民间叙事;多元性
甘肃永靖县位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北部,东北与兰州市接壤,西北与青海省民和县为邻,南濒刘家峡水库(今名炳灵湖),是中华民族黄河文化早期的发祥地和传播地之一,也是多民族居住地。因此,不同民族信仰上的多元化和文化表现上的多样性一方面与民众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方面深深地影响着当地民众的文化心理,从而,在甘肃永靖傩舞戏的民间叙事表演上浸染了浓厚、丰富的多元性文化色彩。其中道教、佛教、西域文化、三国历史等文化构成永靖傩舞戏民间叙事的多元性特征。
在论述前,需要说明的是,甘肃省永靖县傩舞戏,在当地俗称“七月跳会”。兰州大学赵建新老师《甘肃临夏迎神赛会中的假面戏述考》一文认为,“甘肃省临夏州内乡村及其西邻青海省民和县三川一带的汉族和土族中,久行迎神赛会,假面戏的演出是其中的重要仪程,于今不绝。”[1]但是,多数学者都以“傩舞戏”论之,如庆振轩、张馨心《永靖傩舞戏的明代文化特色论》[2]胡颖《非遗保护视域中的永靖傩舞戏形态研究》 [3],孔樱子学位论文《天人合一,娱神娱人 ——甘肃永靖傩舞戏特色》[4]等。而且2007年,永靖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傩文化之乡”称号,2008年,也是以“傩舞戏”之名进入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5]关于其名称究竟是迎神赛会“假面戏”,还是 “傩舞戏”,本文暂不做讨论,在以后文中再做辨析,这里,本文以多数学者通用“傩舞戏”论之,旨在探讨其民间叙事的多元性特征。总得来看,永靖傩舞戏民间叙事的多元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道教文化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作为中国本土传统宗教,道教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给予中国文化艺术以深刻的渗透和影响。尤其以宣传道教教义、神仙出世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观念不仅在文学、美术、雕塑、戏剧等领域广泛形成了各自的特点,而且内容丰富,长久不衰。永靖傩舞戏剧目里就有体现道教文化观念的作品,这主要是一些“神仙道化剧”。
“神仙道化剧”,学界一般指内容上敷衍度人教化、修炼成仙,立意上带有道教思想色彩的元杂剧。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把元杂剧分成十二大类,其中第一科叫作“神仙道化”,第二科叫作“隐居乐道”。这两科在具体内容上略有区别,但都是用于表现神仙生活情趣的剧目。当然,永靖傩舞戏的“神仙道化剧”与元杂剧表现文人理想志趣的“神仙道化剧”不同,它更多蕴含了一种传承、存载于民间信仰习俗中与当地百姓生存空间和生存理性有直接关联的价值取向、审美追求等文化观念。具体讲,永靖傩舞戏的神仙道化剧具有浓厚的代言教义、劝善济世的思想。其表现形式一般有二:一是度脱剧,二是降魔剧。
度脱是道、佛教用语。即指超度解脱人世的生死苦难,以到达仙佛境界。《云笈七签》卷七九:“累祷名山,愿求度脱。校计功过,殆已相掩。”《无量寿经》卷下:“今我众等,所以蒙得度脱,皆佛前世求道之时谦苦所致。” 永靖傩舞戏度脱剧的叙事范式,体现为剧中被度脱者在度脱前,在尘世间饱受人生痛苦。脱离苦海后即升天成仙。永靖傩舞戏的《方四娘》就是一个典型的度脱剧。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