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河西卫所建置下神庙戏场的时空分布及其文化特征
2015/4/11 11:29:40

河西卫所建置下神庙戏场的时空分布及其文化特征﹡
王萍
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随着明清河西卫所建置的确立完善,汉族民俗文化在河西一带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尤其河西一带神庙戏场的建设发展具有独特的时空特征。明代至清中叶前,河西神庙戏场建设时间大多在卫所建置以后,空间上集中于卫所中心地域。晚清随着河西由边疆变为内陆腹地,卫所基层乡村的神庙戏场蓬勃发展起来,这对民间祭祀空间的建构产生了深刻影响。
关键词:河西;卫所建置;神庙戏场;时空分布;文化特征;民间祭祀
神庙戏场是一种源于古人自然图腾崇拜、祖先神灵崇拜,在民间神庙祭祀仪式语境下以“祭祀主敬”(《礼记·正义》)、祈福酬神为本质特点,以沟通人神交流、凸显娱神娱人为目的,专门用于民间祭祀活动的演出场所。可以说,传统文化语境的“神庙戏场”既是构建民间祭祀空间主要的物质形态,也是承载、传递民众信仰重要的文化载体,它始终承载着过去民众的精神生活,在民众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明清河西在卫所建置逐步确立完善的基础上,随着内地汉族的大量移居,汉族民俗文化在河西一带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明清时期河西一带民间神庙增设乐楼、戏楼、戏台的情况十分普遍,从时空特征来看,明代至清中叶前,明清河西神庙戏场建设时间均在卫所建置以后,空间上明清河西神庙戏场集中于卫所中心地域。晚清随着河西由边疆变为内陆腹地,基层乡村的神庙戏场蓬勃发展起来,以至晚清河西神庙戏场数量位居甘肃前列。《中国戏曲志·甘肃卷》资料统计显示,明清甘肃神庙戏场603座,其中河西就有170座,占明清甘肃神庙戏场总数35%。毫无疑问,这些数字在表征明清河西一带民间信仰高度热情,以及神庙戏场之于民众生活重要价值和意义的同时,体现了明清卫所建置对河西神庙戏场及其民间祭祀空间构建的重要影响。

明清河西一带“事神之礼”[1]风气甚浓,凡有忠义贤孝、灵异奇变的都建立神庙香火供奉,不但庙宇林立、祭祀活动繁盛,而且“各祠庙多演剧以侑神。”[2]据《中国戏曲志·甘肃卷》资料统计,明清河西一带有神庙戏场170座。从河西神庙戏场的历史发展轨迹看,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
一是明代建设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河西神庙戏场共有26座,其时空分布列表1如下:
表1明代河西神庙戏场时空分布统计   
年代 
张掖 
武威 
民勤 
古浪 
嘉峪关 
高台 
合计   
永乐 
1           
1   
天顺 
1           
1   
嘉靖 
2       


4   
万历 
1   
1       
2   
崇祯     
2       
2   
年份不详 




1   
16   
合计 






26   
据上表可见,明代河西神庙戏场虽然覆盖6个地方,但是各地所建戏场数量并不多。其中,张掖较早建设戏场,酒泉次之。数量上武威相对领先,张掖次之,酒泉再次。
明代河西神庙戏场在时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的特点与河西卫所建置有直接而密切的关系。河西自明太祖洪武五年冯胜进军建置卫所,至永乐年间河西先后建置卫所十三个,其皆治甘州。即甘州左、右、中、前、后五卫,此外,置肃州卫(今酒泉)、山丹卫(今县)、永昌卫(今县)、凉州卫(今武威)、镇番卫(今民勤)、镇夷守御千户所(今临泽)。正统、景泰时又增设古浪(今县)、高台(今县)二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七年(1394)十一月,再置肃州卫,领左、右、中、前、后五所。永乐三年(1405)裁威虏卫并入肃州卫,为中右、中中二所,共七千户所。嘉峪关属肃州卫管辖。众所周知,明代卫所是一种亦兵亦民的军事建置,卫所所辖军人战时奉调参战,平时屯田戍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