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仁图雅:蒙古族叙事民歌《韩秀英》故事角色
2013/2/12 22:54:50
蒙古族叙事民歌《韩秀英》故事角色
萨仁图雅
(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摘 要:对于蒙古族音乐来说,叙事民歌的出现较为晚近,是一种新兴体裁,清朝中末叶产生于内蒙古东部科尔沁、东土默特一带广大的半农半牧区蒙古族民众当中。科尔沁叙事民歌在蒙古族叙事民歌中具有鲜明的特点,往往是一段曲调的反复叠唱,带有鲜明的说唱性,故事性,深受民众喜爱,而富有生命力。本文以叙事民歌《韩秀英》为例,分析蒙古族叙事民歌中的故事角色,力图阐释叙事民歌的叙事程式及其价值。
关键词:蒙古族民歌;《韩秀英》;角色;程式
蒙古族“叙事民歌”,是讲述故事的民歌,讲述故事的长篇体裁,习惯上将其归入说唱音乐。科尔沁叙事民歌在蒙古族叙事民歌中具有鲜明的特点,往往是一段曲调的反复叠唱。由此,此类歌曲被当地民众称为“道”(daguu),即“歌”的意思,将其划归民歌体裁当中。
对于蒙古族音乐来说,叙事民歌的出现较为晚近,是一种新兴体裁,清朝中末叶产生于内蒙古东部科尔沁、东土默特一带广大的半农半牧区蒙古族民众当中。一般由职业民间艺人编创和演唱,用四胡或马头琴(潮尔)伴奏,自拉自唱。其特点是情节复杂,有众多人物,且篇幅浩大,往往要整日整夜演唱。长篇叙事民歌的音乐特点,曲调简短,结构方整,节奏规范,音域适中,同语言紧密结合,带有鲜明的说唱性。民间艺人在塑造各种人物、表达不同情感时,始终用同一支曲调。通过音色、音域、速度、强弱的变化,创造出不同的音乐形象。民间艺人除了演唱之外,还可以评述道白,形式灵活,语言生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深受广大蒙古人民的欢迎。[1]> (276)>
蒙古族叙事民歌是蒙古民众生活的真实写照。每首叙事民歌都有人物和情节,而且其主人公往往是民众生活中的真实人物,故事往往来自于这些人物的真实生活事件。虽然叙事民歌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创编,但并非纯粹的历史。叙事民歌是运用民歌的艺术性来表现民间生活真实的口头作品。表演者在自己的理解和审美的基础上,根据观众的要求,在原来故事情节基础上经过加减润色,提炼成一首首艺术作品。这就是说,科尔沁叙事民歌来自于真实人物和真实事件,并且是真人真事基础上的艺术升华的形式。《韩秀英》是一首广泛传唱于科尔沁草原的民歌,是以民间爱情故事为素材编唱的。本文以其为例,分析蒙古族叙事民歌中的故事角色,力图阐释叙事民歌的叙事程式及其价值。
按照《韩秀英》民歌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在故事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分为主角和配角。其中,主角韩秀英以褒义性的审美角色出现。配角有色扎布、都嘎日扎布莱青①>、韩秀英母亲、主婚母②>、嫂子等。而色扎布、主婚母、嫂子等均以褒义性的审美角色出现;都嘎日扎布莱青、韩秀英的母亲、云登扎木苏等人则以贬义性的审美角色出现。
叙事民歌的特点是为了故事人物更加鲜活,情节更为丰满,往往要对主要人物 “生活层面”的内容进行符合她们本身和时代背景的“适当”创作,但其基本历史事实、人物命运、主要矛盾、重要事件都必须符合历史和真人真事。
一、角色关系>
民歌《韩秀英》中人物关系是围绕着韩秀英这一角色建立起一系列关系结构的。
1.韩秀英与色扎布。反抗封建婚姻制度,追求自由恋爱婚姻的一对男女青年。由于当时社会和男女双方家人的原因,彼此相爱的两个青年未能如愿。
2.韩秀英与母亲。韩秀英是追求自由恋爱、反抗封建婚姻的角色代表,韩秀英母亲却是死守封建婚姻制度、贪爱财物、嫌贫爱富的角色代表。这一对角色是对立的双方。
3.韩秀英与都嘎日扎布莱青。韩秀英是不爱钱财和富贵,追求自由恋爱、反抗封建婚姻的角色代表,都嘎日扎布莱青在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