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论21世纪戏曲导演的艺术自觉
2013/1/27 10:08:04

论21世纪戏曲导演的艺术自觉
王 萍
(兰州城市学院 文学院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21世纪戏曲导演的艺术自觉,即体现为对戏曲这一民族艺术流变乃至兴衰的理性反省,包括戏曲艺术的文化特质、艺术特点及当代语境下戏曲发展走向等的自我认识和自觉追求。具体表现为:对传统艺术敬重、传承的自觉;坚持时代性与民族性的自觉;充分发挥演员主体性的自觉。
关键词:21世纪;戏曲导演;艺术自觉
自觉即指自己有所认识而主动去做。哲学层面的自觉是指内在自我发现、外在创新的自我解放意识。这是人类在自然进化中通过内外矛盾关系发展而来的基本属性,表现为对于人自我存在的必然维持和发展。20世纪九十年代,为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费孝通先生首次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1]其内涵主要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这是解决人与人关系的一种文化理念。
艺术是人类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自觉所关涉的领域和问题不仅与社会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作为人精神情感的外化,艺术自觉是更为丰富、更为高层次的自觉。它体现的往往是一种既蕴涵深切理论关怀又有强烈实践意向的自觉。从研究范畴看,戏曲导演的艺术自觉主要指对戏曲这一民族艺术流变乃至兴衰的理性反省,包括戏曲艺术的文化特质、艺术特点等的自我认识、以及当代语境下艺术文化的共同本质与发展走向的总体认识和把握。质言之,这是在历史观照未来基础上,以传统与时代的和谐发展核心价值观为理念的文化自觉,是一种基于对民族艺术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为主体构成的艺术自觉。如果说这种自觉是戏曲艺术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前提,那么,作为戏曲艺术产品生产的总指挥——导演正是这种艺术自觉的理论思考者和实践者。具体来看,戏曲导演的艺术自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传统戏曲经典敬重、传承的自觉
传统戏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华夏民族共同拥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从远古走来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这个过程不但发生在中国文化内部,而且与中国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造就了中国民族文化这一独有的艺术个性。简言之,它长期植根于民族民间,是民族精神与情感的一种载体,是民族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之一。
21世纪随着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昆曲、京剧先后被联合国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这意味着传统戏曲在完成了古代封建社会娱神、娱人、高台教化等社会功能后,作为培育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宝贵资源,在新的时代具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价值和功能。毫无疑问,时代与历史赋予传统戏曲新的使命和内涵。这是全球化语境中产生的新的文化现象,是时代赋予传统戏曲新的历史使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应然选择。
敬重、传承传统戏曲经典的自觉是指在充分理解认识传统戏曲艺术的文化特质、艺术精神的基础上,对这一源自农业文明的传统艺术的历史和未来有清醒的体认和把握,进而从精神上敬重并积极实践传承、保护的一种有意识的努力。目前,保护戏曲文化遗产不仅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事情,而且很多学科的大批学者也积极参加投入研究。相比较而言,戏曲导演的关注显得比较薄弱。众所周知,戏曲是综合艺术,是场上表演艺术,传统戏曲的文化遗产保护只有在既懂传统戏曲表演,又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戏曲导演的积极参与下,相关理论研究才能更加系统丰富,才能更加开拓深刻,并更好地在全球化语境中进行对话和交流。事实上,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对于戏曲产品生产的总设计者、总指挥导演来讲,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在现行表演体制下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经典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