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震林:论中国伶人及其家族的地理分布
2013/1/23 20:34:28

论中国伶人及其家族的地理分布
厉震林
《艺海》2012年第12期
摘要:中国伶人及其家族具有一种流动性质,伶人及其家族流出的地理分布情况,存在着某些地域较为密集的现象,它与杂剧、腔调、剧作家产生的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背后则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元素有关,而且,它也有着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到了清朝、民国时期,伶人及其家族产生较为密集的省份,北京、河北、江苏、安徽、湖北、山东,基本上形成了一条从北到南伶人密集的狭长地带,只是安徽、湖北稍微偏到中部地区,其它几个省份,北京、河北、山东、江苏,在中国的东部形成了一条伶人密集线,其中两头密集,中间稍稀,即北京、河北、江苏更为集中,山东稍次些。北京、河北的伶人密集程度最高,以至太平天国事件以后,北京成为伶人出生地域的最大中心,它与伶人及其家族移植有着很大的关系。许多北京籍的伶人,应该是伶人及其家族移植北京以后的后代,并且伶人出生籍贯密集的省份,也是伶人移植最多的省份。
关键词:伶人及其家族 流动性质 地理分布 移植规律

应该说,中国伶人及其家族是具有一种流动性质的。为了谋生需要,民间职业伶人必须“冲州撞府”和“走南投北” [1],也就形成了一种流动习惯。这种现象,到了民国时期仍然颇为普遍。但是,由于这种流动演出的沿街转庄和走南闯北,确实“说起来是很辛苦的” [2],故而一些伶人及其家族流浪到了城镇以后,缘于城市人口密集,娱乐消费市场较为发达,对于伶人及其家族来说,易于通过伶业谋生,也就逐渐地在城市居住下来,他们也就在都市中形成了一种拟族居的现象。这些都市中的伶人及其家族“村落”,大多是“移民”形成的。
这里,伶人及其家族多为流动而来,那么,伶人及其家族流出的地域,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地理分布,它的历史演变规律又是如何,确实是令人颇感兴趣的一个问题。
潘光旦在《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分布的概念。他认为,“分布”的概念,不仅仅属于地理学范畴的,并总结出三种不同的分布:平面的分布、高度的分布、时代的分布。这里,对于中国伶人及其家族的地理分布而言,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平面的分布。
在中国伶人地理分布中,某些地域大概是比较密集的。对此,潘光旦曾经作过如此的判断:
凡是能产生杂剧或产生腔调的地方,我们现在姑且假定它也能出优伶人物,虽未必中,当亦不远。焦氏不又引明陆容(式斋)《菽园杂记》的话么?“嘉兴之海盐、绍兴之余姚、宁波之慈溪、台州之黄岩、温州之永嘉,皆有习为倡优者,名曰‘戏文子弟’。”腔调的发源地,大概也就是“戏文子弟”的发祥地,这是很好的一些证据了。[3]
如果按照这种理论,对于中国古代伶人地理分布,也许可以作出一些推断。因为在中国历史文献中,伶人的记载本来就少,即使有所记录,由于中国伶人的特殊身份,也很少涉及到出生籍贯。“凡是能产生杂剧或产生腔调的地方,我们现在姑且假定它也能出优伶人物”,
———————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国戏曲世家的历史与现状研究》项目成果之一,项目批准为07JA760004。
那么,南宋以后,中国戏剧逐渐走向成熟,开始出现腔调流派,焦循《剧说》云:“南戏出于宣和以后,南渡时谓之温州杂剧,后渐转为余姚、海盐、弋阳、昆山诸腔”,因此,“温州”,“余姚、海盐、弋阳、昆山”等地域,应该是伶人较为密集的地区。焦循在《剧说》中还援引李日华《紫桃轩杂缀》云:“张镃,字功甫,豪侈而有清尚,尝来吾郡海盐,作园亭自恣,令歌儿衍曲,务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