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海玲:深层的展演——人类学视野下的马来西亚华语戏曲
2012/8/27 10:41:46
深层的展演——人类学视野下的马来西亚华语戏曲
作者:康海玲来源:“第四届中国‘海宁杯’王国维戏曲论文奖”获奖论文
内容摘要:中华戏曲在马来西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其鲜明的独特性。笔者多次到马来西亚调查发现,从仅有的艺术的角度去研究是不够的。如果能够有更广阔的视野,站在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去洞察,就有可能更深入地揭示马来西亚华语戏曲特殊的生存状态以及演剧活动的内在本质。马来西亚华语戏曲的演出活动,不纯粹是戏曲艺术的展示。这种特殊的文化行为,除了完成酬神娱鬼的主要功能外,还作为华人象征性表达的载体,在宗教仪式中,实现华人在“我族”内部以及在不同族群之间表现自我的诉求。
关键词:马来西亚华语戏曲
华人移民海外,不仅把自己的风俗习惯带到世界各地,还把中国的诗歌、戏曲、小说、音乐、绘画等带到他们所在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和欧美澳等地。其中,中华戏曲向海外流播的重镇在东南亚,特别是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五个国家。马来西亚华语戏曲(以下简称马华戏曲)[①]是中华戏曲向海外传播中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活动最为繁盛的个案,它不但建构了自己完整的戏曲史,[②]也呈现出了有别于中国母体的马来西亚本土化特色。然而,国内外学术界对马华戏曲的研究还缺乏足够的重视,把马华戏曲作为一个典型的个案纳入戏曲研究的视野,这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薪传、拯救和发展是很有必要的,对戏曲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全球化语境下文化的多元性的构建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华戏曲的“根”在中国,它是华族移民从中国本土带来并在马来西亚异质文化土壤里培育起来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样式。[③]主要有来自广东、福建两省的剧种,当地华人习惯称之为广府戏和福建戏。广府戏指的是粤剧、潮剧、琼剧、广东汉剧等。福建戏指的是高甲戏、莆仙戏、闽剧、芗剧、梨园戏、闽西汉剧等。广府戏和福建戏能够超越时空辐射到马来西亚,这主要是与历史上源源不断地向马来西亚移民有着直接的关系。广东和福建都是著名的侨乡,历史上由于这里人稠地狭,资源短缺,天灾人祸不断,于是自唐宋以来,先后有人告别乡梓到马来西亚谋生。他们把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戏曲移植到马来西亚,并作为华族移民“生命故园”的一种象征性符号加以承传。华语戏曲在马来西亚全国13个州中生存并且发展,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艺术的魅力,而是它能够满足华人宗教生活的需要。伴随着华人的宗教仪式,马华戏曲走过了百年的历史。马华戏曲的发展,大致可以分成四个时期:1920年之前是马华戏曲的发端、发展时期。主要的剧种有粤剧、潮剧、琼剧、高甲戏、莆仙戏、闽剧、芗剧、梨园戏、闽西汉剧。这些剧种在马来西亚移植,是从早期移民的自唱自娱开始的,口耳相传是其流播的主要渠道。1920-1942年,由于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处于上升阶段,马华戏曲走向繁荣,迎来了一个“黄金时代”。占舞台主导地位的是粤剧、潮剧、福建戏、琼剧。其他移植过来的剧种也有所发展。1942-1965年,由于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马华戏曲的发展极不稳定,经历了沉寂、衰落、复苏的过程。这段时期,粤剧、潮剧、福建戏曲等受到较大的影响,只有琼剧的发展态势较为乐观。1965年,新加坡独立,由于华语戏曲的强势力量大多集中在新加坡,马华戏曲受到严重的削弱。1980年代至今,马华戏曲艰难发展。随着马来西亚经济的突飞猛进,华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视角发生了转移,华语戏曲的娱人功能迅速淡化,其演出活动大多依赖于宗教节庆。这段时期,高甲戏、莆仙戏、闽剧、梨园戏、闽西汉剧、广东汉剧等都相继消失了,粤剧、琼剧没落了,只有潮剧和歌仔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