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震林:中国伶人出生籍贯与移植的文化地理分析
2012/8/27 10:39:39

中国伶人出生籍贯与移植的文化地理分析
作者:厉震林来源:《戏曲艺术——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在中国伶人的地理分布中,存在着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即某些地域盛产伶人,出现一种该地域伶人较为密集的现象,而且,盛产伶人的地域也会发生转移,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到了清朝、民国时期,伶人产生较为密集的省份,北京、河北、江苏、安徽、湖北、山东,基本上形成了一条从北到南伶人密集的狭长地带,只是安徽、湖北稍微偏到中部地区,其它几个省份,北京、河北、山东、江苏,在中国的东部形成了一条伶人密集线,而且,两头密集,中间稍稀,即北京、河北、江苏更为集中,山东稍次些。这些伶人及其家族产生较为密集的省份,它的密集区域也只集中在该省的某些地区,对此,潘光旦曾经写道:
近代伶人虽以苏、皖、楚三省为独多,而真正的渊薮则限于每一省区的一角。这一角,在江苏为苏州杨州;在湖北为黄陂向南到武昌一路,谭鑫培一系的出生地,有的说黄陂,有的就说武昌,在安徽是长江以北的西南一隅;北至合肥,南及桐城、潜山、太湖、望江,都有过伶人向北移植,而潜山和太湖两个近邻的县份所贡献的尤其是来得显著。曹春山一系的出生地,有的说是歙县,有的说是怀宁,倘若是怀宁,并且是怀宁石牌市人。在安庆的本地人,向有“无石不成班”的话,也可见石牌市所出伶人之多了。以地位而论,石牌市恰好在怀宁、潜山、太湖、望江四个县份的中间。还有一点也是值得注意的。河北本省以内向北平移植的分子,除了昌平的两个例外,原籍全都在北平以南,例如东光、衡水、霸县、冀县、饶阳、河间,并且都可以说是正在南北交通孔道之上,和南方移植的大势完全吻合。假若要找寻一些解释的话,我们不妨说,这些县份里的土著,恐怕有一部分原是南来的移民,不过中间略有耽搁,没有一口气到北平罢了。①
此时,北京、河北的伶人密集程度最高,以至太平天国事件以后,北京成为伶人出生地域的最大中心,它与伶人及其家族移植有着很大的关系。许多北京籍的伶人,应该是伶人及其家族移植北京以后的后代,并且伶人出生籍贯密集的省份,也是伶人移植最多的省份。
关于上述结论的详细论述,可以参阅笔者发表在《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2008年年刊》

在此,本文需要思考的问题是,这些省份以及它们的某些市县为什么盛产伶人?它们背后的成因是什么?是具有必然性还是仅仅出于偶然现象?又是什么形成了它们的盛衰变迁?这种独特的文化地理现象,与伶人职业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内在关系?
其实,某些地区盛产某种人才或者某种文化现象,学术界并不乏研究。例如梁启超在《清华学报》第一卷第一期即发表了一篇《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潘光旦在《优生》第一卷第二期上曾经著文研究苏州长洲文氏家族,发现文氏家族从明代中叶到清代中叶,十世之中,曾经产生三十个著名的画家。近些年来,在诗歌理论界也有学者提出诗歌与地理关系的问题,甚至提出了“诗歌地理学”概念。诗歌地理,应该是诗歌、地理、自然、文化交融的结果,《敕勒歌》的“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与《西洲曲》的“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也就成为南北地理中的诗歌情感符号代表,自然是南北诗歌、地理、自然、文化综合发酵而成的艺术产品,从某种意义而言,在诗歌艺术中地理文化始终是它的一个重要文化意象,它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成为诗歌创作的一种习惯地域意境。应该说,在“传统文化”与诗歌地理的关系中,地理已不仅仅属于一个自然概念,在漫长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一个国家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