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世界级“非遗”搜存历史档案——《中国昆曲年鉴》主编朱栋霖访谈
2012/8/27 10:26:29
晚报会客厅:三年一度的第五届中国昆剧节和第六届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即将于6月29日在苏州开幕,与此同时,我国第一部《中国昆曲年鉴》也即将出版问世。你作为这部年鉴的主编,请问您是如何看待年鉴编纂这项工作的?
答:年鉴,英文yearbook,直译为”年书”。而中文译为“年鉴”,是取自中国古代命名。14世纪40年代的《宋史·艺文志》中曾有《年鉴》一卷。“年鉴”一词,即意为收录一年之事以为镜鉴。尽管这部六百多年前的书早已失传,但是“年鉴”一词确实提升了yearbook一词的内涵。
年鉴的编纂最早出现在欧洲。科学家以“yearbook”的形式,记录人类自己从地球角度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观察天体运动而取得的天文知识的种种记录,这就是最早出版的年鉴。至少在13世纪中叶(相当于中国南宋时期)欧洲已有类似年鉴的出版物,在1267年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著作中已使用外国年鉴中有关天体运动的材料。1457年德国天文学家雷格蒙塔努斯出版的一部年鉴就记载时令节气、天文气象等。以后, 德、英、法、意、美等国曾出版了数以千计的各类年鉴,成为西方各国关于本国社会历史的权威记录。1929年法国出版《经济与社会史年鉴》,历经几代历史学家的主持、编纂,法国年鉴学派成为20世纪世界历史学研究中最具影响的学派。这一学派强调历史学在政治军事学之外,还应关注社会、经济、文化、宗教、心理、底层、日常生活史等的整体性和长时段理论。在这种国际学术风气的影响下,年鉴的编纂在西方各国受到相当重视。
解放前我国曾陆续出版过一些综合性年鉴如《中国年鉴》、《申报年鉴》,地方年鉴如《上海市年鉴》、《台湾年鉴》,专业性年鉴如《中国经济年鉴》、《中国电影年鉴》等。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年鉴编纂工作受到各方重视,各种年鉴纷纷问世,《中国百科年鉴》、《中国出版年鉴》和《世界经济年鉴》等,各地方行政区域的年鉴,文艺方面的专业年鉴就有《中国文学年鉴》《中国戏剧年鉴》《中国广播电视年鉴》《中国电影年鉴》,近年又有《中国文化年鉴》问世。
问:《中国昆曲年鉴》的编纂工作由文化部主持和指导,文化部副部长、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主持了编纂委员会。这项工作的规格很高。你认为昆曲年鉴的编纂工作意义何在?
答: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到现在已经整整十年,这在中国的文化工作中是个很重要的事情。文化部领导亲自主持此项工作,可见其重要性。我们的任务:要怎样保护传承昆曲艺术,这个工作我们做得怎么样,每年要有记录。过去我们做了不少工作,也有了这方面的文章,但是都是散见于各处,没有整编出来,我们觉得必须为这个排名第一的世界级非物质遗产做一部年鉴,每年有一个严肃的历史性记录。一是对我们自己的工作有所总结、梳理、归纳,有所记录,同时也向我们的国人有所汇报,向世界各国、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内的关心中国昆曲艺术传承保护的人士汇报。《中国昆曲年鉴》将会每年一本,来给昆曲艺术留下历史的记录,对我们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负责。
问:请问《中国昆曲年鉴》的编纂宗旨是什么?
答:《中国昆曲年鉴》是一部关于中国昆曲的资料性、综合性年刊,逐年记载中国昆曲的保护传承发展的状况,它以学术性、文献性、资料性、纪实性为宗旨。我们特别强调它的文献性和资料性,因为我们要求它要如实客观反映这一年度我们为昆曲艺术做了哪些工作,这些工作对推动昆曲艺术的发展有什么价值,让历史来检验这样的工作是不是有效的,或者反思我们需要怎样来改进,所以特别强调文献性和资料性。为了保证文献性和资料性,我们必须强调学术性。这是非常严肃的工作,所谓学术性,是要追求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