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敢:《也谈“杂剧”》
2012/2/17 21:09:53

也论“杂剧”
张勇敢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241)
摘 要:“杂剧”始见于初唐,是以简便化、模糊化概称若干伎艺的身份跻身历史舞台的伎艺类名,“杂”为杂剧诞生之时的意义取向。以“杂”冠名的术语都具有指称若干伎艺的功能,历史选择“杂剧”作为宋金戏剧的主要指称是杂剧之“剧”决定的。由唐而至宋金,“杂剧”的语义重心实现了从“杂”向“剧”的转变。
关键词:杂剧;伎艺称谓;概念内涵;宋金戏剧;考察
分类号:[J820.9]文献标识码:〖HT5”SS〗 A文章编号: 1672-9838(2011)04-0078-5
早期杂剧文献的稀缺决定了“杂剧”称名研究之举步维艰,“‘杂剧’者,杂戏也”、[1](53)>“(唐杂剧)即是汉代的‘百戏’”[2](46)>代表着人们对杂剧称名的认知度;古今之人对“杂剧”称名的探讨往往侧重于“杂剧”之“杂”①>,致使“杂剧”之“剧”的意义被不同程度的掩盖。乃鉴于此,本文以六个以“杂”冠名的伎艺称谓及其与“杂剧”的关系来考察“杂剧”的初始之义,通过比较这批以“杂”命名的伎艺术语来探析“剧”之于“杂剧”的意义,以期对“杂”“剧”有新的发现。
(一)杂剧之“杂”>
“杂剧”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伎艺术语,时人对中国古代戏曲成熟形态之一的元杂剧并不陌生,然而“杂剧”产生的时代环境及其最初的内涵却不是每个人都熟悉的。立足中国古代伎艺发展史我们发现,南北朝和隋唐之际出现了一批以“杂”命名的伎艺术语——“杂伎”“杂技”“杂戏”“杂乐”“杂艺”“杂奏”,分析、比较它们的内涵和称名构建对说明“杂剧”相关问题大有裨益。
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杂伎”与“杂技”作为伎艺类名出现于文人笔下,二者可以通用。《北史·柳彧传》曰:“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伎,诡状异形。外内共观,曾不相避。竭赀破产,竞此一时。尽室并孥,无问贵贱,男女混杂,缁素不分。秽行因此而生,盗贼由斯而起。非益于化,实损于人。请颁天下,并即禁断。”[3](2624)>此写柳彧谏禁“角抵戏”,是中国古代禁戏史上的一个普通案例,于此《隋书》卷六十二载曰:“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以秽嫚为歌娱,用鄙亵为笑乐,内外共观,曾不相避。”[4](1484)>“倡优杂伎”同于“倡优杂技”,由此知“杂伎”和“杂技”无别,大抵指代“人戴兽面”“男为女服”“诡状异形”类的伎艺。“杂伎”又包括“鱼龙漫衍之伎”和歌舞伎艺,《隋书》卷十四“志第九”云:“明帝武成二年,正月朔旦,会群臣于紫极殿,始用百戏。武帝保定元年,诏罢之。及宣帝即位,而广召杂伎,增修百戏。鱼龙漫衍之伎,常陈殿前,累日继夜,不知休息。好令城市少年有容貌者,妇人服而歌舞相随,引入后庭,与宫人观听。戏乐过度,游幸无节焉。”[4](382)>“广召杂伎”和“增修百戏”对举,此“杂技”当包括歌舞、角抵类的伎艺样式。可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