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忠:论中国影戏的生存方式及其变迁
2011/12/30 18:42:39
摘要:影戏的生存方式包括生存环境、生存实践和生存价值三大要素。自古以来,中国影戏的生存方式就是多元的,而且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而自我作出调整。1949年以后,传统的影戏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其生存价值的一些方面不复存在,而有些方式又被人为的取消了,所以影戏的生存出现了危机。文章以田野调查为基础,指出今天影戏的生存仍要走多元化的方式,地方影戏如果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生存实践,仍有可能谋得生存和发展。
关键词:中国影戏;生存方式;生存环境;生存价值;影戏茶馆;酬神还愿;
影戏是我国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非物质文化,大致形成于晚唐五代至宋初,而于两宋时期兴盛,以后时沉时浮,绵延至今。1949年以后,由于社会的发展,使得影戏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近十几年来出现“影戏危机”。我们以为导致这一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传统的影戏生存环境受到破坏,而新的适合影戏的生存方式又还没有形成。
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历史文献,对中国影戏的生存方式做了些探讨。影戏的生存方式是个全新的话题,文中偏陋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 影戏的生存方式
影戏是一项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首先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表演艺术”,但同时用于影戏表演的道具“皮影”和“纸影”又是一些精美的工艺制品,故它又属于“传统手工艺技能”。作为一项特殊的非物质文化,影戏当然也有着其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
我们知道任何有生命的物体和具有“活力”的文化事象,都要有维持自己在宇宙、社会中生存的方式、方法、手段,而且要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从而使“生命”得以延续。当然,作为自然界的、有生命的生物和作为社会的、没有生命,但却是“活态”的文化事象,它们的生存方式是有区别的。我们以为影戏的生存方式至少有这么三个要素:生存环境、生存价值和生存实践。生存环境指影响影戏生存、发展的所有因素,大到国家的政策方针、经济发展、教育模式、战争灾害等,小到民间节庆、社区活动等,都有可能影响影戏的生存和发展。生存价值则是指影戏在一定的生存环境里能满足怎样的社会需要,这是决定影戏生存的第一位因素。生存实践则是指影戏根据社会需要,采取何种形式实现它的“功能”,简单的说,也就是影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以怎样的形式进行活动,从而实现、体现它的价值。
既然影戏的生存价值是决定影戏生存的首位因素,那么影戏的生存价值是什么呢?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人类文化的发生,既不像进化学派那样把“文化的发展视作一串依着一定法则自动的退还”,也不像历史学派那样“认为在文化的发生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模仿,或借用传入的器物及风俗”,而认为是“出于因功能的增加而引起形式上逐渐分化”,且“一物品之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只是在人类活动中用的着它的地方,只是在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①]显然,影戏的诞生、蕃衍,就是因它能满足人们的种种“需要”。
影戏是紧紧围绕着民间习俗(信仰习俗为主)而产生发展的一种乡土艺术,农村中的祈神祭祀、社村庙会、秋神报赛及村民家中的婚丧庆典、请神还愿等民俗活动,都离不可演出影戏,或以其为仪式,或以其热闹场面。康保成认为“巫术中的招魂术是我国影戏的远源,而印度佛教‘以影说法’是影戏的近缘。”[②]这一论断揭示了影戏的起源与民间信仰的密切关系。影戏形成以后,它的这一生存价值就显得更为明白了。南宋周密记载宋时农历二月八日为桐川张王生辰,震山行宫朝拜极盛,其时“百戏竞集”,其中就有“绘革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