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朝霞、朱忠元:甘肃舞台艺术转化本土文化资源的基本经验
2011/12/30 18:39:00

摘要:甘肃是一个具有丰富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建国六十年来,甘肃舞台艺术对本土资源进行持续而卓有成效的艺术转化,产生了不少具有本土特色且产生较大影响的舞台艺术作品,赢得了“戏剧大省”的美誉。作为本土文化资源艺术转化的成功实践,其基本经验可总结为就地取材、甘肃背景,抓住历史、超越提升,地域题材、普遍内涵,变异形式、注重创新四点。
关键词:甘肃舞台艺术 文化资源 艺术转化 实践经验
甘肃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甘肃的舞台艺术工作者多年来不断开掘和利用甘肃本土历史资源、民族资源、自然资源乃至精神资源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创作了品类繁多、特色鲜明的能够体现甘肃风貌和精神的舞台艺术作品,在建设文化大省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的步伐,也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也以艺术化的方式对本土文化资源进行了保护和传承,进行了绵延和发展,是一次成功的本土资源艺术转化的文化建设实践。现将建国六十多年甘肃舞台艺术创作的基本经验撮要阐述如下:
一、就地取材,甘肃背景
甘肃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和人文资源,这些资源成为甘肃戏剧独有的优势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甘肃地域广袤,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资源富集。作为中国封建文化中最为灿烂部分的敦煌文化、丝路文化、农耕文化、石窟文化、彩陶文化、黄河文化以及色彩缤纷的少数民族文化等铸就了甘肃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厚重的底蕴,众多的文化渊源哺育生成了甘肃本土文化的多元多彩和多样的特征。这些构成了甘肃舞台艺术创作的甘肃背景,从本质意义上讲,我们所谓的甘肃背景应该包括甘肃题材、甘肃历史、甘肃人物、甘肃形式、甘肃风貌、甘肃元素、甘肃方式、甘肃精神等。
建国以来的甘肃的舞台艺术不仅在戏剧情节的背景中展示甘肃地域背景、文化背景、人情物态背景,而且还在舞台艺术中充分利用和展示了甘肃背景。从故事发生的地点来讲,所有与敦煌有关的舞台艺术的故事均发生在敦煌这一地域背景之上,陇剧《官鹅情歌》的故事发生陇南宕昌“官鹅沟”,秦剧《麦积悲歌》的背景麦积山石窟等,均有地域文化名片的意味;从展现的风情来讲,敦煌乐舞、舞剧、戏曲中展示的民族服饰、民族歌舞、民族歌曲、地域风俗、民族风俗,均呈现了独特的地方风味;从表现方式来讲,敦煌舞独特的造型系统、陇剧类同于皮影的侧身表演程式、悠扬婉转的“嘛簧”、还有不时出现在各种剧目中的花儿、更有古劲苍凉的西北京剧唱腔,都呈现了地方特色的魅力。整体来看,甘肃背景或者西北背景已经融入甘肃戏剧的骨血,成为甘肃舞台艺术不可或缺的艺术底色或者底蕴。
在众多的甘肃舞台艺术中,出现了甘肃的历史,甘肃的历史人物,同时也西北的风土人情,更出现了甘肃独有的文化元素,诸如反弹琵琶、千手观音、飞天神女、皮影艺术的侧身造型和动作、地游子的舞蹈步伐等动作或者程式;出现了甘肃具有特色的艺术形式,诸如陇剧、道情音乐、花儿音乐、陇东民歌;出现了独具特色的舞台道具,比如太平鼓、皮影、羌族的羊皮鼓、具有陇东风情的香包等;在语言运用上,西北方言词汇、西北谚语、西北民歌等均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正是巧妙地结合了以上一些甘肃元素,这些戏剧作品才显得“个性”十足。
就地取材,立足甘肃题材,呈现甘肃背景下的“甘肃个性”已成为甘肃舞台艺术创作成功的基本经验之一。本土剧种或者剧种的本土特色、本土作家、本土题材、本土演员,甘肃的许多舞台剧目大都深深打上了甘肃的烙印。
二、抓住历史,超越提升
从总体上看,甘肃现代舞台艺术作品大多为历史剧或者历史题材作品。许多作品往往抓住某历史事件作为故事的基本框架,立足于本土的历史和现实,并以此为由头充分发挥艺术想象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