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敦:雅托噶文献考
2011/8/10 19:37:02

雅托噶文献考
额尔敦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摘 要: 雅托噶是蒙古族弹拨弦鸣乐器 (汉族称“蒙古筝”)。以有限的文献资料考究其起源,最初形制、流变以及古瑟与汉族筝之渊源、并借助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描述,认为,蒙古族弹拨弦乐器雅托噶曾经历过六弦、七弦、八弦、十弦、十二弦、十三弦、十四弦、十六弦和如今十九弦的流变过程。蒙恬根据匈奴筝 (雅托噶)把原是“五弦、筑身”的筝改作“如瑟”形制是完全有可能的。蒙古族传统雅托噶在结构、定弦法、演奏风格和民俗等方面均有别于汉族筝。
关键词:蒙古族弹拨弦鸣乐器;雅托噶;起源;形制;演奏民俗;古瑟;筝
分类号: J607.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9838 (2011)02-0059-07

雅托噶是蒙古族弹拨弦鸣乐器 (汉族称“蒙古筝”),曾流行于俄国伏尔加河下游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蒙古国,中国内蒙古、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和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等蒙古族聚居区。
关于雅托噶起源曾有过奇妙的传说:在很久以前,蒙古草原上有一位牧马青年,他每天清晨起来打水饮马。这一天早晨,天气格外晴朗,小伙子从井里打出一桶水倒入饮马的小竹槽时,突然发出了非常柔美的声音。好奇的他打出第二桶水再次倒入水槽时,发出的声音与前次不同。如此,牧马青年连忙打出五桶水,一次又一次倒进水槽,而每次所发出的声音都有所不同。听到如此不同声音的牧马青年心情激荡,立刻停止了饮马。他把那个小竹槽翻过来,再把套马鞭子拆开,当做琴弦安在小槽上开始弹奏起来。悦耳动听的乐音使马群竖起耳朵聆听,并引来远处山林中的各种鸟儿伴唱。从此,蒙古族弹拨弦鸣乐器雅托噶便产生了。①这是雅托噶起源最早的一种民间传说,也是“天籁之音”之称的由来。虽然如今无法考证其出处,但它所提供的“雅托噶创作之初是能够发声七音的七弦乐器”的信息值得进一步探讨。
传说中的七弦雅托噶虽未能流传至今,而由蒙古民间艺人江格尔奇用八弦雅托噶弹唱《江格尔》却有记载。例如1910年在卡尔梅克出版的十三部《江格尔》,其中一幅“描绘史诗绝世美男子明颜端坐雅托噶前尽情演奏场景”的彩色插图,记载了曾经流传于卡尔梅克草原的八弦雅托噶基本轮廓,即“由两排码子组成,八弦,琴体两侧画有两匹骏马”。[1] (150)美国学者A·保尔曼什诺夫在卡尔梅克的调查报告也进一步证实了八弦雅托噶曾经的存在,例如“在以前,演唱《江格尔》的艺人们是在胡琴或 (八弦)雅托噶的伴奏下演唱的”。[2](153)
在蒙古文文献记载中,雅托噶弹奏首先见于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如:
“……江格尔夫人阿盖·莎布塔拉所弹的银制胡琴,有九十一根琴弦;弹奏出十二支曲调,琴声悦耳悠扬;好似苇丛中生蛋的天鹅在欢唱,好似湖畔生蛋的绒鸭在欢唱。”②“马群奔腾扬起漫天埃尘,那埃尘又把马群惊动;惊动的马群急奔,马鬃马尾铮铮响鸣;好像弹奏着巴德玛雅托噶,铿锵动听……”[1](278)
雅托噶弹奏出现在史诗《江格尔》的情节描述,说明了其历史悠久。另外,史诗中提到的“十二支曲调”可能指的是《天之十二歌曲》。③因为《天之十二歌曲》是元朝时的创作,且只在祭祀成吉思汗陵时用雅托噶伴唱,所以显得特别神圣。如果史诗中弹奏的“十二支曲调”和祭祀成吉思汗陵时用雅托噶伴唱的《天之十二歌曲》是属同一歌曲,那么用九十一根弦琴弹奏“十二支曲调”的阿盖·莎布塔拉和弹唱《江格尔》的雅托噶沁或许是祭祀成吉思汗陵时弹奏雅托噶的传人。因为“雅托噶流传过程中雅托噶沁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