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碧玲:福建沙县肩膀戏音乐形态及其传承
2011/3/8 10:00:31

福建沙县肩膀戏音乐形态及其传承
吴碧玲
(三明学院艺术系, 福建 三明 365004)
摘 要:肩膀戏是福建沙县民间艺术的奇葩,它既是福建地方的文化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对沙县肩膀戏音乐文化的研究,了解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音乐形态和特征;阐释音乐与民俗文化的关系,寻求肩膀戏在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传承状况和存在方式。
关键词:民间艺术;肩膀戏;渊源;音乐形态;传承
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838(2010)04-0101-08
沙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偏西北,在闽江上游三大支流之一——沙溪下游两岸,东临尤溪、南平,南接大田,西靠三明、明溪,北连顺昌、将乐。沙县夏、商时代属扬州,周朝为七闽地,汉昭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开始属南平县,东晋义熙中(405-418年)设沙村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名为沙县。[1](43)虽然朝代更迭,隶属变化,但是沙县之名就此沿用至今,今属福建三明市。沙县在福建中部山区县中,地势最为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经贸发达,是开埠最早的县,历来是富庶之地,是古代北方移民入闽的主要通道和目的地之一。特殊的地理和历史形成了沙县独特的文化传统。沙县的传统艺术除了山歌之外,最有地方特色的就是戏曲——“肩膀戏”。
一、肩膀戏产生的历史文化渊源
肩膀戏,是沙县民间艺术的奇葩,发源于沙县凤岚镇,产生时间在清朝宣统年间(约1910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相传肩膀戏的创始人是连细狗,系闽南人。当时沙县商贸繁荣,民间戏曲艺术活动相当盛行,出现了玉枕轩、赛凤韶、香青轩、雪春园、双园韶等民间艺人组织。由于各戏班争相演出,场地受到限制,所以连细狗就想出以人的肩膀当戏台演戏,这样既不与人争地,还可以走街穿巷演戏。
据目前可考资料记载,肩膀戏产生的时间有三个依据:其一,从林泽生艺人手抄资料中得知,在清朝宣统年间(约1911年)以演唱昆曲为主体的文艺团体,《赏清轩》改唱南词、北调和小调后,曾经演过肩膀戏;其二,在《沙县志》的文化篇中记载了清朝宣统年间(约1910年),《玉枕轩》伶班连细狗,创建新奇灵巧,演技奇特的肩膀戏;[1](619)其三,据老艺人魏洽万说:“来过沙县的福建民俗专家说,肩膀戏诞生的时间大约是在清末”。根据以上三个依据可断定肩膀戏是清朝宣统年间产生的。然而有关肩膀戏创始人连细狗,在《沙县志》中没有更加详细的记载。据现在最有权威的老艺人林泽生说:“从前流传下来的《花子过关》剧目,唱词道白中夹带不少闽南语言,我想连细狗会不会是从闽南来的木偶戏师傅。”其理由有三供探讨:
其一,在闽南有用双手举在头上表演的木偶戏,因此肩膀戏在厦门演出时,有位闽南木偶戏师傅看了后就说:这是“活木偶戏”。
其二,沙县商贸繁荣时期,每逢迎神赛会,特别是端午节,不但演唱戏曲,同时也演木偶戏,沙县人称之为傀儡戏。当地群众有许愿为子女保平安,捐钱演木偶戏一本或三、五本的事实,有句顺口溜叫做:“姐丈高、姐丈矮,爬(划)龙船,抽(揪)傀儡。”以此推论当时木偶戏在沙县是很被推崇的戏,连细狗可能是从闽南来沙县传授木偶戏的伶班师傅。
其三,古老的肩膀戏《花子过关》有一段门宫打搓的道白说:“出浔门来碰见两个人,说话我不懂‘吃饭’叫‘籍孟’(闽南话),‘下雨’叫‘楼户’(闽南话)。”从上述调查和流传剧本道白的考证分析,连细狗可能是闽南人,并且可能是肩膀戏的创始人。由于没有更充分的史料来进一步证实,笔者也尚且按照民间流传的说法,来确定肩膀戏的创始人是连细狗,希望今后能对此有更多的考证。 民俗是在人类社会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