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红:以“仪式”的眼光和观念――评杨民康著作《贝叶礼赞――傣族南传佛教节庆仪式音乐研究》
2010/1/9 0:51:13
以“仪式”的眼光和观念
――评杨民康著作《贝叶礼赞――傣族南传佛教节庆仪式音乐研究》
对宗教和民间信仰仪式之音乐的关注和研究,在中外音乐学术界并非新事。国外最早研究作为仪式不可缺少内容的音乐、并把仪式与其中之音乐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研究对象的,就是民族音乐学,它以D.P.麦卡莱斯特(D. P. McAllester)对美国纳瓦霍印安人的仪式进行的调查和研究(McAllester 1954)为第一个范例。[1]在国内,1945年陈国符先生写成的《道教斋醮仪源流考》一书,较早给予道教的科仪音乐以注意。[2](5页)但是直到1980年代,中国学界对少数民族宗教和民间信仰仪式音乐的研究,仍处于真空状态。在近二、三十年间,随着一门新学科――“仪式学”的兴起,以及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等学科领域的发展,当前国内外民族音乐学语境中的“仪式音乐”,逐渐走出宗教世界的单向指定范围,成为一个有其理论体系支持的学术概念,甚至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领域”。[3]其中,中国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倍受瞩目。特别是在1990年代以来的十多年里,香港中文大学与大陆音乐学界两度合作,对散布于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宗教仪式和民间信仰仪式及其音乐,进行集中调查和全方位研究。学者们不仅关注仪式音乐本身的形态、风格结构、动作规则和功能,也从跨学科的角度进一步探求仪式音乐与其文化语境之间的结合关系。这使“仪式音乐研究”成为一大学术亮点,并相应影响了国内惯以“少数民族宗教音乐”为基本表述的研究领域,随之涌现了许多成果。2003年1月出版的杨民康新著《贝叶礼赞――傣族南传佛教节庆仪式音乐研究》(下文简称《贝叶礼赞》),即是基于这种学术背景之下产生的、一部研究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南传佛教仪式音乐的优秀著作。
《贝叶礼赞》原为杨民康的博士论文“论傣族南传佛教节庆仪式音乐的文化传统与当代变迁”一文,后经修改,由宗教文化出版社作为“宗教学博士文库丛书”出版发行。全文共45万余言,包括中、英文内容提要,目录索引,“前言”、“正文十章”、结语和“后记”。书尾附有曲例、参考书目、名词索引和图例索引,文中谱例12例、图表22个、照片31帧,每章末尾附有注释。从学术的角度来看,此书体例完整且规范。
此书研究对象――南传佛教,是当代三大佛教流派之一,主要流布于东南亚诸多地区,并在其流布范围上形成一个南传佛教文化圈;我国云南包括傣族在内的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正处于这个文化圈的边缘。因为早期傣族南传佛教经文常保存在以“贝叶”制成的经本里,所以傣族的传统文化有了“贝叶文化”之称(李正祥2000);这种称谓也同样适于东南亚地区如泰北老族的传统文化。然在1990年代前,国内对傣族传统音乐的研究,多侧重与民间世俗生活相关的内容,虽对与宗教信仰、仪式等相关内容有所涉猎,却缺乏更深入的研究;而在研究南传佛教文化(包括音乐)的国内外学者,又对南传佛教文化圈边缘的民族和地区鲜有关注。鉴于这种现状,《贝叶礼赞》一书的研究正起到学术补白的意义和价值。
杨民康先生长期致力于对国内“他者”音乐文化的研究,尤其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方面有深厚造诣。近些年来,他受国内外仪式学、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等学科领域新思想的影响,在自己的研究课题中有意加重了“宗教”的成份,相继出版、发表了一系列著述。《贝叶礼赞》便是他多次往复于傣族两个主要聚居区进行实地考察后,以多学科理念和方法完成的、对南传佛教节庆仪式音乐研究的重要成果。他从现存的仪式与仪式音乐现象横向取域,抓住“文化传统与当代变迁”的主线并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