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晓芹:歌唱与家屋的建构
2009/11/6 23:38:36

歌唱与家屋的建构
——广西西部德靖一带壮族民间“吟诗”(Nam2 Sei1)暖屋的观念与实践
陆晓芹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广西南宁530006)
[内容提要] 被精英阶层视为文学艺术的东西,对于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而言,往往首先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着实际的作用。在探寻这类作品形式和内涵的意义时,需要将其置于广阔的背景中,注意其与总体的文化系统的整合和关联。本文以广西西部德靖一带壮族民间的聚会对歌传统“吟诗”为个案,着眼于当地人以“吟诗”暖屋的观念与实践,对围绕着家屋的对歌活动进行考察分析,认为“吟诗”通过促进生命力的生成,使当地人的“无性家屋”获得暖意。
[关键词] 壮族歌唱家屋“吟诗”
被精英阶层视为文学艺术的东西,对于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而言,往往首先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着实际的作用。因此,在探寻这类作品形式和内涵的意义时,需要将其置于广阔的背景中,注意其与总体的文化系统的整合和关联。在广西西部德靖一带壮族民间,存在着一种被称为“吟诗”的聚会对歌传统,人们把请歌者到家里对歌叫作“暖屋”(thau3run2:thau3暖, run2家屋),强调“吟诗”对于建构一个“暖”的家屋空间所具有的意义。这也意味着,要理解这种歌唱传统,就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种民间文学体裁、一个文本,或者一种口头创作的过程,而应将其放到具体的生活脉络中对其进行整体考察。基于这一考虑,本文从个案切入,着眼于家屋内部的“吟诗”活动,探讨“吟诗”暖屋的方式及其对家屋建构的意义。作为在具体语境中探寻艺术意义的一次尝试,也希望它能为艺术的人类学研究提供一个案例。
 
一、德靖一带的“吟诗”传统
人类学研究发现,聚会对歌作为一种传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如古代日本“歌垣”和近代越南(安南)的对歌抛球。法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葛兰言(Marcel Granet)则从《诗经·国风》的情歌中看到了是我国古代季节性节庆中青年男女在竞赛中相互挑战、轮流演唱的传统[①]。今天,这种传统在我国西北各民族中主要表现为“花儿”会,在南方则表现为以壮族“歌圩”为代表的歌唱习俗。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吟诗”是一种地方性的聚会对歌传统,主要流传于广西西部德靖一带壮族民间社会。
(一)关于“德靖一带”
“德靖”作为一种特定称谓,用以指称壮语南部方言下面的一个土语区,即“德靖土语区” [②]。在行政上,它跨广西百色市下属的德保县、靖西县和那坡县。在地理上,这一带南与越南交界,西与云南省毗邻,北与广西百色市右江区、云南省富宁县相连,东南与广西天等、大新县接壤。其中,靖西县地处这一带中部,东距自治区首府南宁268公里,北距百色市181公里。由于山水秀丽,气候宜人,素有“小桂林”之称。全县人口约为57万(1998年),壮族人口占99%以上,是我国壮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份。德保县位于靖西县东面,人口为34万,壮族人口近99%。那坡县位于西部边陲,壮族人口也有近91%。德保县于1368—1913年为镇安府府治所在地,靖西县和那坡县均为其所辖,直到光绪十二年(1886年)才分别独立建制。由于地缘和历史上的关系,这一带的语言文化有较强的一体性,以“央”(ja NG1)[③]话为通用语。但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吟诗”主要流行于德保县和靖西县,相关的田野工作围绕着两县交界的靖西县渠洋镇布要屯展开。
(二)“吟诗”:一种聚会对歌的传统
“吟诗”是德靖一带&ld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