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晓芹:歌唱传统的田野研究
2009/11/6 23:35:41

歌唱传统的田野研究
——以广西西部德靖一带壮族民间的“吟诗”(Nam2 Sei1)为个案
陆晓芹
[摘要] 本文结合作者在广西西部德靖一带对壮族民间聚会对歌传统“吟诗”进行田野研究的经历,从确定研究单位、调查路径、民族志写作等方面总结其中的得失,为歌唱传统的研究提供一种可能路径。
[关键词] 歌唱传统 田野研究 民族志 壮族
聚会对歌作为一种民间文艺现象具有普遍性。人类学研究发现,竞赛性的对歌活动是中国西南地区和(越南)东京地区的一种普遍习俗,在西藏和古代日本也曾看到[1]。直到今天,这一传统还存在于我国许多民族中,其中以西北各族的“花儿会”和广西壮族的“歌圩”最为典型。仅就歌唱文本而言,它主要包涵歌词和曲调两个部分,分属于民俗学歌谣研究和民族音乐学研究。在我国,其传统的作法是将歌词或音乐文本从具体语境中抽取出来,对其内容和形式特性详加分析。但近年来,随着人类学整体观、跨文化比较视野和田野工作方法的引入,音乐研究方面首先得到了突破,其中以音乐人类学关于仪式音乐的研究最为引人注目[2]。在歌词研究方面,田野工作方法的改进和口头程式理论、民族志诗学、表演理论等的引入使一些学者开始突破传统歌谣研究文本化的局限,在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整体考察其作为口头传统的特性[3]。在这个过程中,巴莫曲布嫫通过深入精细的田野研究发现彝族史诗传统的成功个案[4]也启示我们:田野研究作为基本方法对深入了解、把握一种口头传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受这种研究理念的影响,近三年来,笔者在地处边缘、远离国家行政中心的广西西部靖西县和德保县一带壮族民间,针对一种叫“吟诗”的聚会对歌传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田野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民族志的写作。本文结合这一研究经历,从田野调查和民族志写作的相关问题切入,希望能为歌唱传统的研究提供一种可能路径。
一、德靖一带的“吟诗”传统
“吟诗”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流传于广西德靖一带壮族社会。其中,“德”指德保县、“靖”指靖西县。它们在语言上属于壮语南部方言德靖土语区[5],具有较强的文化一体性。同属于德靖土语区的,还有与靖西西面相邻的广西那坡县,它们在历史上均为镇安府[6]所辖。本文的“德靖”或“德靖一带”特指德保、靖西两县,不包括那坡县。
“吟诗”是德靖一带“央”(ja NG1) [7]话的表述,相当于汉语中的“唱山歌”[8]。但它不是独唱,而是由两人或多人组成一个歌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歌队聚在一起对唱。其中,“吟”(Nam2)有“唠叨”的意思,可引申为“唱”;“诗”(Sei1)就是“诗歌”,是口头即兴创作并演唱的一种七言民歌形式,主要流行于广西南部邕宁、扶绥、宁明、崇左、凭祥、龙州、大新、天等、靖西、德保、隆安等县[9]。由于流行地域和语言的差异,各地的“诗”在结构、韵律等方面也有相当大的差异。在靖西县,“诗”主要是用“央”话演唱的[10],但其内部还可以分为三种,即:“诗那”(Sei1na2)[11]、“诗列”(Sei1rai6)[12]、“诗贪别”(Sei1thaNm1peNt7)[13]等。
在德靖一带,聚会歌唱之风由来已久。目前所知与之相关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
“交趾俗,上巳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駞。男女目成,则女受馳而男婚已定。”[14]
“交趾”主要是指越南北部与靖西交界的一带[15],“飞駞”即今天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