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晓辉:音乐人类学的思想渊源与反思
2009/10/2 20:23:52

音乐人类学的思想渊源与反思
熊晓辉[1]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音乐其实是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音乐文化之忧思的实质是音乐文化的困惑。对音乐人类学的定义和功能的分析,是音乐人类学学科发展的根源,人们对音乐人类学学科定义、本质等概念的质疑与困惑由来已久,有待深入研究。
关键词:音乐人类学;音乐文化;学科;困惑;反思

20世纪70年代以来,音乐人类学研究的过程经历了大量的自我反省。人们从音乐人类学的全球学界共有的、多样化的、跨学科的性质出发,迫使研究者聚焦在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个组成部分上,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概念化的音乐音响,关注音乐所处的文化环境,并将这些音乐音响看作社会和文化整体的一部分,梅里亚姆、赖斯、胡德、内特尔等人为此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并且代表了音乐人类学发展历程的质的飞跃。在20世纪初期,文化相对主义盛行,博厄斯成了反对种族主义、反对进化论思想的核心人物。早期的音乐人类学深受文化相对主义的影响,都是强调文化变迁的重要性和历史研究的必要性,注重文化形态的分类和比较。在博厄斯的推动下,马林诺夫斯基开创了田野调查的新局面,他发现了“参与观察”的理论和方法,要求人类学家对现存音乐活动进行研究,而且尽可能地参与音乐家的生活方式,以获得第一手的音乐资料和经验。美国音乐人类学家胡德长期关注着印尼佳美兰音乐的研究,丰富的田野调查经验对田野工作的“参与观察”中提出了“双重音乐能力”的概念。梅里亚姆和内特尔对音乐在文化和社会结构中所产生的作用和承担的功能都做了分析和研究,梅里亚姆在《音乐人类学》论著中列出了多种音乐功能形态,即审美功能、娱乐功能、交流功能、象征功能、生理呼应功能、社会规范功能、社会机制和宗教礼仪合法化功能、文化继续的促进和稳定化功能、社会整合功能。相比较,音乐作用是文化表现的现象,而音乐功能是一种文化行为的理论模式。可见,在梅里亚姆的理念中,音乐人类学的方式、方法与研究的要点各有侧重。作为美国音乐人类学会创始人之一的内特尔,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世界音乐变迁进行了文化人类学研究,他著有《原始文化中的音乐》、《音乐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当代音乐与音乐文化》、《八个都市的音乐文化——传统与变迁》、《音乐人类学研究29个课题和概念》、《西方音乐对世界音乐的影响、改变、适应与生存》、《中心的游览:音乐学院的音乐人类学反思》、《世界音乐的游览》等。内特尔曾对美洲印第安、印度马德里、伊朗德黑兰等地作过实地考察,它将这些“边缘文化的音乐”价值带到了对“中心文化音乐”的研究,并以文化并置的方法,对中心文化音乐的价值观作了批评。
音乐人类学界对音乐人类学研究过程做了大量自我反思,比较一下梅里亚姆和内特尔的研究与陈述,学者们发现音乐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没有什么重大变化。无非是研究者在一位或数位当地人帮助下,进入一个或几个地区住上一段时间,用观察、访谈,有时也用更严格的技术手段,包括心理投射测试、文献摘录到各类问卷统计等来收集资料[1]p45。郝瑞(Stevan Harrell)曾指出:“早期田野工作也有丰富的背景陈述,但它们都把人类学家说成或大或小的主人公,讲述他们如何克服自然环境的艰辛和当地人的最初怀疑或敌意,终于得到真实客观的观察和访谈资料。”最近以来,伴随着学术界对殖民支配时期人类学研究动机的批判,田野工作本身和把田野工作成果写成文献的形式这两个过程的诸多层面,都受到了更为缜密的检验。检验内容包括:研究者感知研究对象的认识论困惑;研究者在论证和阐述中的困惑;研究者对他们自己与合作者和研究对象之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