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秦:音乐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
2009/6/7 11:46:47
音乐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
上海音乐学院 洛 秦
摘要:文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音乐文化的研究受整个人类学历史发展的影响,音乐不再是娱乐、物理、技术和形式,而成为了文化。第二部分:20世纪是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转型期,体现为对音乐传统的审视、历史梳理、分类及民间素材的研究与创作、形态分析、文化认知几个阶段。其中,1980年以来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从“音乐在文化中的研究”、“音乐作为文化来研究”到“音乐即文化”三个过程。这些发展不是替代的转型,而是交替,甚至并置进行的,是思想发展、学科成熟的自然进程。第三部分:音乐人类学在21世纪中国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以明确的学术理念为核心、优秀的人才团队学科为动力,以及良好的运行方式为保障的学科建设基础构架上。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强调学术的基础性、交叉性、前沿性和现实性,立足上海、扎根中国、放眼世界,围绕“中国视野中的音乐人类学建设”为目标,将从国际语境中的音乐人类学观念和方法研究、中国视野中的传统音乐声像行为研究、上海地域中的城市音乐文化研究三个层面进行实施。
关键词:学科建设、音乐文化、音乐人类学、中国传统音乐研究、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
音乐和文化并不是新名词,但是把它们结合在一起来研究、探讨和认识却是近50年以来的论题,是人类音乐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促使这个思想或观念转折的动力并不是来自音乐领域本身,而是人类学。事实上,这一转折是几个世纪以来人文思朝的不断发展、更新和完善的产物。人类学关注事物的思维、研究事物的方式、解读事物的角度、分析事物的手段、审视事物的立场,最终认识事物的目的和宗旨,极大地影响了从事音乐活动的人们开始觉醒。
音乐与文化合为一个词语成为“音乐文化”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复合行为,而事实上是体现了一个人类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或者更严格地说是“回归自我”的过程。虽然“音乐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概念出现只有半个多世纪,但它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进入了一个质的飞跃。然而,这个“质”却是经历了相当长的“量”的积累过程而产生,在这个“量”的积累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不断地自我斗争、否定,再斗争、再否定,一个接着一个理论和思潮的出现和被重新审视,正是如此,量变达到了质变,音乐不再是娱乐、不再是物理、不再是技术和形式,也不仅仅是审美或教化,而成为了文化,成为了我们人类精神和物质总和中的重要部分。[1]
反思西方音乐人类学的学科历史发展,分析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历史轨迹,将有利于促进音乐人类学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一、 西方音乐人类学的学科历史发展
1、十九世纪前
欧洲探险家们对非欧洲民族和文化的记载为人类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特别是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提供了最重要的民族志的资料。尽管在早期殖民主义的文字中,我们看到有些记载将非欧洲的文化视为潜在平等的竞争者,有些甚至比欧洲更为有优势(诸如对中国文化的叙述等),但从那时起,欧洲文化优越感已经开始滋生。殖民主义有两重性,它在占据他国、他民族的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在获取知识,包括那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音乐。音乐在早期旅行者的记载中是一种附带品,只是在进行文化不同性或相似性的全景概观叙述中作为一个点缀的部分。随着不断了解,欧洲逐渐加深对异国音乐的认识,开始进行比较详尽、体系化的考察,并采取“科学性”的中立态度,继之发展了“社会文化进化论理论等。
随着在探索实践中的新发现(包括异国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在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