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飞:消费社会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手工技艺类非遗木雕重彩为例
2018/5/14 22:23:22
消费社会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手工技艺类非遗木雕重彩为例
宋小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
摘要:从消费社会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阐释,伴随着各种物象符号生成、情感体验与实践活动。文化消费不仅满足非遗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承载着消费民俗文化的经济运作,它还像鲍德里亚所言它以一种符号化激发人们的联想,它成为有着文化符号的商品。本文研究出发点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手工技艺类——木雕重彩,以它作为现代社会的非遗与一般商品的区别,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手工技艺木雕重彩的生态环境,将木雕重彩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商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冠以非遗之名的木雕与消费联系在一起,承载着消费民俗的经济运作,突出的是经济世界的结构化原则与符号化实践,可以从多元文化与经济,非遗效应、消费社会中文化媒介传播这几个维度去解读。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社会;文化符号
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更为灵活、直接、丰富的特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中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五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①手工技艺类非遗有独特特点,致使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类别之一。本文以手工技艺类非遗木雕重彩作为研究对象。木雕重彩是用浓墨重彩覆盖木雕本色的一种民间手工技艺,在现代消费社会中,如果把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引入到其中,它便衍化成带有文化符号的商品。木雕重彩被文化化后,被赋予了各种内涵,这种有着非遗文化符号的商品在消费社会中连接了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
一、手工技艺类非遗木雕重彩的生成
木雕重彩是用浓墨重彩覆盖木雕本色的一种民间手工技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翟孟义创作的木雕重彩的主题皆与东北民俗文化有关,他的木雕重彩的材料为张广才岭特产的紫椴木,其创作的木雕艺术的灵感来源于满族文化、东北民俗。2011 年其木雕重彩就入选了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翟孟义作为手工技艺类非遗传承人的作品也多次被国内外人士及博览会、艺术馆等收藏;他所雕刻的作品《东北农家院》《关东十八怪》《萨满神韵组雕》《冰雪泥娃》等在国内获得过多次奖项。
图1表现的是萨满教祭祀活动,满族萨满教是东北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集大成者,它保留的宗教形态及原生态文化相对浓厚一些,跳神是民众生活内容之一,此幅作品中展现的便是满族萨满教跳神的场景,画面内容丰富。图2表现的是满族使用的“摇车”,这是育儿使用的一种摇篮。东北三大怪之一便是养活孩子吊起来,养活孩子吊起来说的就是满族摇车。满族的摇车是用椴木或柳木制作的,椭圆形,两端翘起,像江上的小舟,摇车边儿上有一个环,可以系在屋子的横梁上。图3为东北人民冬天凿冰捕鱼的场景,东北民众冬天捕鱼有着很长的历史,形式多样,其中木雕中表现的是单线垂钓,很有地方特色的一种垂钓方法,一个人可以操作,不用鱼竿,而是通过鱼线的蠕动引诱鱼儿上钩。图4为制作东北大酱的场景。大酱,是东北人使用大豆制作的豆瓣酱,它是民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食品,每家在冬天的时候开始煮豆酱,经过漫长冬天的发酵,在翌年的春天,用水、盐及其他配料放于酱缸内至发酵,其是具有浓重的北方特色食品。
图5是东北地区民众冬季的必备生活用品之一,牛皮靰鞡,是用厚厚的牛皮缝制而成的一种鞋子,冬季穿有良好的保暖效果。这种鞋子比较特别,鞋面有一圈褶,在褶子的后面有一个向上翘起的鞋舌头,鞋口周边有细细的牛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