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宁梅:现代性的叠影 ——庄学本人类学影像的多重裂隙分析
2018/5/14 22:21:48
现代性的叠影
——庄学本人类学影像的多重裂隙分析
亢宁梅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
摘要:庄学本的影像文本被认为“具有艺术和人类学的双重价值”,对于庄学本影像文本的解读基本上也是从这两个维度展开的。然而,城市化、摄影、民族性、商业化作为现代性的组成部分,在他的文本中都有所表现,三者之间存在着裂隙。不能仅仅以人类学影像命名庄学本的影像文本,这些文本的生产场域、传播途径、被改变、被遮蔽都处于复杂的现代性语境中。必须从不同的维度进行还原解读,才能发现庄学本影像文本的多重意义。
关键词:庄学本;影像文本;人类学;媒体;现代性语境
世纪之交,自打庄学本(1909—1984)被重新“发现”以来,知识界对他摄于上世纪30—40年代的人类学影像已经做了多向解读。摄影评论家李媚的观点具有代表性:“庄学本的图片有一种摄影人梦想中的境界:自我的消失。我很难想象当那些人们与他双目相对的时候,他们是怎样超越了眼前陌生的照相机和这个汉地男人,表现出自己的?”“庄学本的被遮蔽,最终原因就是政治和意识形态,它对一位艺术家的掩埋能力是惊人的。”“庄学本的被发现,源于摄影界民间力量的复兴。”[1]这个民间力量,可视为意识形态的松弛,民主空间的扩大。但是,庄学本的摄影文本,是否仅仅被视作人类学影像?城市化、摄影、民族性、商业化作为现代性的组成部分,在他的文本中都有所表现,三者能否统一在人类学影像的范畴里,它们之间有没有裂隙?这是我们在重新“发现”庄学本之后,需要重新面对的问题。
一、时代背景与拍摄情况
庄学本1909年出生于上海浦东庄家桥,在寻源学塾读了二年旧制中学,后因贫辍学。16岁起进上海,当了练习生。1928年,在上海四有保寿公司任职员期间加入中国国民党。工作之余他开始阅读《半农谈影》《天鹏》《柯达摄影术》等摄影书刊,接触摄影。1930年,脱离国民党。这一段经历为他的后半生带来了无尽的麻烦。
1930年,年届二十的庄学本参加了由五个热血青年组成的“全国步行团”,从上海北上,目的是“凭我两条腿,行遍全国路,百闻不如一见,前进!前进!前进!”联系到杜威的实证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以及茅盾试图以文学文本解析中国社会现实的努力,还有1930年代知识界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讨论,可以看出,19世纪以来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实证主义在中国成了一股时代潮流。庄学本等一路北上考察,到北平后因直奉战起而被迫返回。在南京他们拜访了陶行知先生。虽然没有资料证明陶行知和他们谈话的具体内容,但毫无疑问他们深受陶行知思想的影响。
1931年,庄学本在南京做一名公司小职员,并且已经有了家室。摄影作为一种新兴、时髦的活动在中心城市上海、南京是相当活跃的,青年庄学本耳濡目染,产生了兴趣。因为公司邻近一家照相材料行,与其中的工作人员相熟,他得以接近摄影活动,学会了当时很先进、神奇的摄影、冲洗技术。庄学本的儿子在其身后发现家中有1928年刊行的摄影杂志,并盖有父亲的印章。说明庄学本在决定西行前至少已经有了六年的技术积累。庄学本一直热衷于摄影这种活动,练成了摄影发烧友。虽然他的都市影像文本现在无法看到,不知道他镜头里呈现了哪些都市面目。但是毫无疑问他应当已经有了相当的经验积累。然而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民族危机深重,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要求变得格外迫切。近代史上,每当中华民族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对边疆、民族、国家的认识意识就格外强烈。这是一股现代性潮流,作为现代性产物的媒体对此有积极的呼应。1932年9月15日,《良友》画报组织全国摄影旅行团,主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