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霞等:西藏改则县岩画的田野调查
2018/5/14 22:20:19
西藏改则县岩画的田野调查
张晓霞1罗延焱2郭晓云3
(1.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081;2.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咸阳 712082;3.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081)
摘要:在2017年8月18到24日的西藏改则县岩画田野调查中,我们共记录整理了109组岩画,集中分布在改则县先遣乡日杰山一带。这些岩画的图像包括有动物、人物、植物、车辆、日、月、雍仲符号等类型,从其风格、制作方法、造型特征等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创作年代从公元前1200年前一直延续到公元700年前后。岩画风格受到北方草原文化的影响,但大部分还是以反映本土人群狩猎生产生活的为主。改则县岩画为这两千年内这个区域人群的狩猎、放牧、宗教文化等社会生活的研究提供了生动丰富的材料。
关键词:西藏;改则县;岩画;狩猎
改则县地处青藏高原西北部,为羌塘草原的腹地,均为高山河谷地带,无平原,山势平缓,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经纬度为E81°59′-86°,N31°30′-35°40′改则县东与那曲地区双湖县和尼玛县相接,东南与阿里地区措勤县接壤,,南与日喀则市仲巴县毗邻,西与革吉县和日土县相连,北以昆仑山脉为界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接。平均海拔4500米,岩画点所在区域均为4600-4800米,东西长450公里,南北宽670公里,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占西藏自治区总面积10.6%,占阿里地区总面积的37.1%,以牧业为主。
根据调查可知,改则县有3个岩画点(图1①),共计109组岩画,其中,麻米乡分布有1个岩画点,共计2组岩画,其中一组有动物和人物,为狩猎图,另一组为鸟图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刻有六字真言的玛尼石;先遣乡分布有2个岩画点,分别为先遣点和日杰点,先遣点有13组岩画,主要有动物、人物、雍仲符号、太阳、月亮、植物等图像,有狩猎的场面。日杰点有94组岩画,是岩画组最多,图像个数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点,图像包含麻米点和先遣点的所有类型,并且有多块大面积刻满岩画的石面,是改则县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岩画点。
图1. 改则县岩画分布图
一、改则县岩画统计数据说明
表1. 图像类型统计表
类型
细化
麻米点
先遣点
日杰点
总数
动物
牦牛
12
21
252
285
羊
0
0
62
62
马
0
2
45
47
鸟
1
0
6
7
鹿
0
0
1
1
人物
单体
0
0
16
16
骑射
10
1
104
114
戴尖帽
0
0
1
1
自然
植物
0
2
3
5
太阳
0
5
13
18
月亮
0
2
11
13
宗教
雍仲符号
0
3
7
10
佛塔
0
3
0
3
莲花
0
1
0
1
工具
车辆
0
0
2
2
从图像统计数据我们可知,三个岩画点的数量分布并不均衡,日杰岩画点是改则县岩画的集中分布区,数量大且类型多。据不完全统计,改则县的图像单体数量为734个,日杰岩画点有644个,占到88%。从数据统计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动物岩画的比例占大部分。在所有动物岩画中,牦牛岩画占最大的比例。西藏和青海本就是牦牛岩画分布的主要地区,几乎每个岩画点都会出现牦牛图像,牦牛占青藏高原凿刻类图像中动物图像的60%以上。改则县也不例外,在动物图像中,牦牛是主要的刻画对象。张亚莎在《西藏的岩画》中将西藏岩画中牦牛的表现方式划分为“一型牦牛”(图2②)和“二型牦牛”(图3③):“一型牦牛”的特征为“通体凿刻”,以垂直打击法打击岩面形成麻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轮廓,其视觉效果是“剪影式”,一般会夸张牦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