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书峰:瑶族婚俗仪式音乐的历史与变迁
2017/8/19 8:06:59

瑶族婚俗仪式音乐的历史与变迁
赵书峰
内容提要:历史民族音乐学研究强调走向“历史的田野”,通过历史文献与田野考察的双向贯通,可以直观地感受“历史文献”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性原因之所在,也可以重新审视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下多元化社会语境中的发展、变迁问题。为此,本课题将针对瑶族婚俗仪式音乐展开“历史与田野”双重维度的审视与观照,进而把握瑶族传统音乐的整体文化意义,即广西贺州过山瑶婚俗仪式音乐是自宋代以来瑶族传统文化在长期的中国政治、社会、历史发展语境中,经受一系列“濡化”“涵化”过程的礼俗文化产物。它同时也是多元化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与他文化互动、交融后的一种文化的选择性传承与重构之产物。尤其是元明时期设立的宣慰司、卫所制度,对于瑶族传统文化的“涵化”过程营造了极其有利的社会空间。基于乐籍制度背景下的瑶族传统礼俗仪式音乐的文化内涵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礼乐文化特点。当然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与变迁,瑶族自我文化“认同的力量”是巨大的、恒久的。因为婚俗音乐中的“族性歌腔”(“纳发调”)“瑶族长鼓舞”等传统文化符码,一直表征着瑶族族群认同意识的文化自觉,同时也是保护与传承瑶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内在驱动力。
关键词:瑶族婚俗仪式音乐;广西贺州;过山瑶;历史与变迁;礼乐文化
我们知道,瑶族支系繁多,且个别支系之间在社会、历史、语言、信仰等方面差异很大。“一般依据自称、他称和习俗信仰等方面的不同,分为盘瑶、布努瑶和茶山瑶三大支系。其中盘瑶支系包括盘瑶、坳瑶、民谣、东山瑶、蓝靛瑶、过山瑶、花头瑶、山子瑶、八排瑶、平地瑶等;布努瑶支系包括布努瑶、白裤瑶、番瑶、花篮瑶、花瑶等;茶山瑶支系包括茶山瑶和那溪瑶。”[①]本文讨论内容主要针对盘瑶支系系统中的婚俗仪式音乐的历史与变迁问题给予的纵横两维度的考察研究。目前看来,有关瑶族婚俗仪式音乐的研究文章不多,截止当下主要有两篇学术文章:一是广西艺术学院的肖文朴副教授对广西贺州贺街镇联东村瑶族婚俗音乐的个案微观研究;[②]二是笔者针对湘、桂、滇区域内的瑶族婚俗仪式音乐展开的地域性与跨地域性的宏观比较研究。[③]上述两篇文章都关注到瑶族婚俗仪式音乐在当下的发展与传承问题的思考,均为一种“点”“面”结合的共时性考察研究。然而随着考察研究的逐步深入,笔者发现,我们只关注到当下鲜活的仪式音乐的生存样态,缺乏对其仪式音乐的历史与当下进行“接通”性质的分析,尤其对瑶族婚俗仪式音乐的历史与变迁轨迹缺乏进一步的双重考量。为此,本文将过山瑶婚俗仪式音乐的历史书写与当下田野结合起来进行贯通性思考,在田野现场捕捉历史文献信息,用历史文献信息反观田野资料的当代变迁。通过田野考察与历史文献的总结与考证,重新梳理瑶族婚俗仪式音乐“濡化”“涵化”的历史与当代画面。正如笔者认为:“民族音乐学研究者受到历史人类学研究理念的影响下,开始将历史学视野投射到民族音乐学研究中,开始关注到走向历史的田野(注重口述历史文本与书面历史文本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田野与文献之间的互通。亦即民族音乐学在保持自身研究特点的同时,开始注重对研究对象“历史构成”文献的考证与梳理,即追寻传统音乐表演活动表象背后的、过往的现代历史结局的考察,即民族音乐学的“历时性”研究”。[④]因此,本文基于“历史与田野”双向互动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的梳理与考证以及田野资料的现场搜集工作展开对瑶族婚俗仪式音乐的历史与变迁问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