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书峰、李涛:河北广宗醮仪音乐文化志——以前魏村为考察个案
2016/6/14 17:59:56

河北广宗醮仪音乐文化志 
——以前魏村为考察个案
赵书峰1 李 涛2
(1.河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2.邢台学院 音乐系,河北 邢台 054001)
[摘要]广宗醮仪音乐是冀南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仪式中通过大量经曲、器乐曲牌等音声景观的全息呈现,既实现了祭祀神灵的目的,也达到了活动期间乡民集体娱乐之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商业、民俗文化的互动与交流。其仪式与音声结构具有以下特点:仪式中神灵体系的构建呈现出历时性特点。醮仪音声的传承过程中体现出鲜明的“实用主义”原则。仪式音乐的曲牌多呈现出一曲多用的结构特点(即曲调的互文)。仪式中的戏曲表演具有祀神娱人的双重文化功能。受现代化、城镇化、审美多元化、商业化等多重语境的影响,广宗醮仪音乐的传统曲牌正在处于严重流失的尴尬境地。
[关键词]广宗;前魏村;醮仪;音乐文化志
[中图分类号]J6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653(2016)03-0000-00
DOI:10.13574/j.cnki.artsexp.2016.03.001
[收稿时间]2016-03-19
[作者简介]赵书峰(1972~),男,河南项城人,博士,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广宗醮仪音乐文化再研究”(HB15YS046)。
引言
当前有关冀南醮仪民俗文化的系统性研究以民俗学、宗教学方面的成果较多,而将冀南道教仪式音乐文化的发展变迁结局置于当下现代化、商业化、城镇化、流行化等多重社会语境下进行综合审视与观照,目前研究成果不多。以往的研究在有关冀南道教音乐的艺术形态方面做了十分扎实的工作。如潘忠禄《道教音乐述略》[1],对河北巨鹿道教音乐的本体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与分析。潘忠禄《巨鹿道教音乐》[2],重点对河北巨鹿道教的吹打乐、经乐队配置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解读。李云豪《太平道乐在广宗》[3]一文,针对太平道教音乐的历史起源、音乐曲牌、传承问题,以局内人的视角进行了初步介绍与分析。彭闪闪《广宗道教科仪在民间信仰中的传承》[4]、《河北广宗道教科仪研究——以相家庄马增顺之母丧事为例》[5],以广宗县东张魏打醮仪式、相家庄超度仪式的两个个案为考察对象,针对广宗道教信仰、仪式、音乐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于立柱硕士论文《巨鹿道教打醮法事科仪音乐的考察与研究》[6],对巨鹿道教音乐形成的历史、文化传承、科仪程式、地方性特征、人文背景与风俗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考察与分析,尤其是针对巨鹿道教醮仪音乐的结构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是目前有关冀南民间道教仪式音乐研究的一篇重要的参考文献。然而该文缺乏针对一个微观个案进行的音乐民族志的描述与分析。于立柱的另一篇文章《巨鹿道教音乐地方性特征刍议》[7],是对巨鹿道教仪式音乐的形态特征进行的深入分析与描述。许澄的硕士论文《沙河大杜村道教音乐的考察与研究》[8],对冀南民间道教音乐的微观个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描述。李生柱《神像:民间信仰的象征与实践——基于冀南洗马村的田野考察》[9],是对冀南民间信仰中的神像进行的民俗学视角下的考察研究。袁静芳先生的《河北钜鹿道教法事音乐》[10],是目前针对冀南巨鹿道教科仪音乐中的经曲、器乐曲牌进行的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是目前国内在冀南道教音乐研究方面十分重要的一本学术专著。上述成果为后学的重新研究(或再研究)提供了很多难得的学术资料。然而以往的研究成果基本是对广宗道教音乐形态的描述与分析,缺乏运用音乐文化志的书写方式对广宗道教仪式与音乐,以及与当下多重社会文化语境之间互动问题的描述与反思。为此,本文将以音乐文化志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