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东等:马头琴制作工艺的田野调查 ——以布和的马头琴制作工艺为例
2015/9/24 15:14:29
马头琴制作工艺的田野调查
——以布和的马头琴制作工艺为例
李旭东1乌日嘎2黄隽瑾3
(1.2.3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摘要:马头琴是近些年风靡内蒙古的一件传统民族乐器,其深沉的音色与悠扬的旋律折服了海内外的听众。因而,近年来与马头琴生产、销售、展演的一些行业也“火”了起来。其中,特别是马头琴的制作工家、作坊在内蒙古许多地区纷纷建立起来,融入到马头琴文化的产业当中。因而,笔者深入到其中一家规模较大的马头琴厂,进行了系列跟踪调查。从中我们发现,当代马头琴的制作工艺,一方面使马头琴及其艺术全面进入市场化的运作体系,另一方面,也逐渐将制作者与乐器在感情依存上进行了剥离。
关键词:蒙古族;马头琴;制作工艺;市场体系
一
近年来,许多制作工厂、作坊在内蒙古的诸多地区纷纷建立起来投入到马头琴的制作当中。就呼和浩特市境内,从个人工作室到成规模的工厂,一系列制作个体也将近十多个,随着制作师制作工艺的差别,所制作的马头琴也各有千秋。笔者所采访的布和老师也是其中之一。布和是内蒙古著名的马头琴制作家,呼和浩特市马头琴制作方面的“非遗”传承人。他原籍是乌兰浩特,早年在乌兰浩特跟随其姐夫学习制作各种乐器。92年开始制作马头琴,他所做的马头琴也引起了齐宝力高的关注,2001年他应宝力高的邀请,从乌兰浩特举家迁到呼和浩特专门制作马头琴。其马头琴的技术工艺有部分参照了段廷俊师傅的技艺。2006年布和老师去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小提琴制作,师从著名提琴制作大师华天礽,希望从小提琴的制作当中汲取一些改进马头琴制作的灵感。笔者此次的田野调查,就是在布和老师的马头琴厂——骏马乐器厂进行的。琴厂也是几多经历,先后搬迁,现在位于呼市近郊的五路村。琴厂的规模在呼市地区当属中大型规模,年产量在两千把左右。机械化程度也比较高,各种制作机器也较为齐全。
现在的马头琴较之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的马头琴在形制和音乐表现力上均有着极大的差异,因而许多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一般将齐•宝力高全面改革后的马头琴称之为现代马头琴,而将之前的所有种类的马头琴称之为传统马头琴。相比现代马头琴,传统马头琴并非是指一种特有形制的马头琴,更多的指称一种马头琴类乐器。[1]由于马头琴的发展脉络较为复杂,且多是民间自发传承,文献记载较少。如此,传统马头琴在形制上就有着巨大的差异,东部地区的蒙古族一般称潮兀尔、抄儿等,特点为琴箱是倒过来的梯形形状。而通过文献记载,在蒙古族聚居的其它地区还存在龙头琴(主要用于宫廷或汗帐)、胡兀尔(主要流行于阿拉善、额济纳的厄鲁特、吐尔扈特部)、胡日津胡兀尔(锹形胡琴、流行了察哈尔、乌珠穆沁地区)、潮兀尔(流行于科尔沁、昭乌达、呼伦贝尔地区)、锡纳干潮兀尔(杓形胡琴,主要流行于科尔沁地区)、阿拉森胡兀尔(皮胡)和葫芦潮兀尔(流行于喀拉沁和东土默特等地)、黑拉嘎森胡兀尔(马尾琴)与黑依勒琴(流行于察哈尔与乌珠穆沁地区)、叶克勒(亦称满达拉希,流行于新疆卫拉特部)、坐琴(流行于布里亚特部)等[2]一系列相似的乐器。因而,到了80年代,随着马头琴音乐艺术的不断推进,全面改革马头琴的要求也日渐强烈起来。而一个偶然的契机成为了马头琴改革的导火索,据布和老师说:“当时,在北京排练辛沪光的《草原音诗》的时候,(指挥)说(齐•宝力高)你这哪是来合奏来了,整个乐队就陪你调马头琴。琴拉的拉的,音就跑了。他连夜就回来找老段说能不能想想办法,重新做一把琴。然后就试着做了一个泡桐面的琴箱。最终形成了齐•宝力高手里的那把琴,那是83年改革的第一把琴。”①后来这一制作方式历经诸多音乐家的亲身实践后被整个业界公认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