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佩:美学视阈下民间礼俗的成因探讨 ——以河北固义傩戏为例
2015/9/24 15:13:27
美学视阈下民间礼俗的成因探讨
——以河北固义傩戏为例
秦佩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9)
摘要:礼俗是伦理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精神意义在现实世界的审美呈现。通过讨论固义傩戏,找到了民间礼俗成因里信仰、教化和审美的重要作用。乡民以傩戏为渠道,沟通天地人神,构建自然、村社和乡民的和谐秩序,符合大众的价值标准和审美情趣。这也是民间礼俗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深层根源。
关键词:美学;民间礼俗;成因;固义傩戏
民间礼俗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重要的“典礼艺术”①。它承担着乡土社会中平衡自然万物、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具有集体性、地方性、传承性和口头性等特点,是展示地区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礼俗,进而扩大到全体民俗事项,都是一个复杂而不断变化的过程,是社会因素、政治因素、人为因素等各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这些因素的背后,是否有共同的意志存在,引导其成为协调天地人神的产物?换句话说,礼俗应当是伦理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精神意义在现实世界的审美呈现。本文在美学的视域下,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农耕文明的民众如何以礼俗为本体,通过何种观念,构建社会和自然的秩序?这种被观念构建的世界,是否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黑格尔说美学“是艺术哲学”,[1](3)用美学的视角分析艺术现象,也许能使我们更为深刻地探知艺术现象的本质、把握艺术现象的规律,为我们提供更具理性的认识和思考。这便是写作本文的目的。
傩,是礼的一种形式。《论语.乡党》有记载:
乡人儺,(孔子)朝服而立于祚阶。[2](2495)
举行乡傩时,孔子要身着礼服,毕恭毕敬地站立于台阶之上。可见,孔子是把行傩作为一种隆重而庄严的礼制来对待。我国古代文献中有很多古人行傩的记载,最早的是《礼记》和《周礼》,前者侧重记录傩礼的功能,后者侧重记录傩礼的形制。如《礼记.月令》中有季春、仲秋、季冬,三个月份行傩的活动:
季春之月……命国难。九门磔攘。以毕春气。[2](1363-1364)
仲秋之月……天子乃难。以达秋气。[2](1373-1374)
季冬之月……命有司。大难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2](1383)
《周礼•夏官》中有行傩的具体情况:
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良。②
可见,傩,至晚于周代便以国礼的姿态出现在社会生活里。之所以给它如此高的地位,是因为古人认为,傩礼可以祛除阴气厉鬼,协调四时更替,保证国家一年的风调雨顺。
河北固义傩戏,位于河北南部武安县境内,当地称为“捉黄鬼”,是融乡民驱瘟祈福的祭祀活动和滑稽取笑的民间戏剧为一身的民间礼俗,有完整的“请神、娱神、送神”仪式过程,是一种古老历史文化现象的遗存。固义傩戏以宏大的演出规模、激昂的精神气势、神秘的宗教色彩、丰富的表演内容,打破了学术界一直以来认为“江北无傩”的定论。③2006年,固义傩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本文的写作基础,是以笔者多年来对固义傩戏的关注和田野考察④,并以美学的视角,探寻固义村民为何以傩戏为本体,构建自然、村社和乡民的秩序。这种秩序的不断建构,是否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这是本文力求回答的问题。
一、信仰因素,平衡天地人神的和谐之美
信仰,是民间礼俗能够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条件。信仰可以给人以精神的皈依感、强有力的安定感和强大的心理安慰。[3](242)人类的自然崇拜就是信仰发挥作用的典型。人类在和自然博弈的过程中,不断征服又不断受挫,当无能为力的时候,便希望受到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恩赐和帮助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