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香、包龙源:从“国家在场”视角看侗族大歌的符号特征
2015/9/24 15:10:11

从“国家在场”视角看侗族大歌的符号特征
肖金香1包龙源2
(1,2.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摘要:侗族大歌是其人民在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运用自身劳作智慧创造出来的优秀民族文化。它不仅呈现出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自侗族大歌成功申遗以来,其常以一种独特的符号形式在各种场域频繁出现,并因此被世人熟知。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投入下,不仅使其增多一些生存空间,而且其价值和意义也得到新的诠释。
关键词:“国家在场”;侗族大歌;符号特征;主体性
侗族,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人们共同体,是我国古代越人的后裔,也是现今百越民族中的一支。从当前侗族人民生活的区域来看,其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即贵州的黔东南、广西的三江、龙胜以及湖南湘西等地。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运用自身劳作智慧创造出来的优秀民族文化。目前,其唱域主要盛行于贵州的黎平、从江、榕江以及广西的三江等地。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侗族大歌因其独具民族特色和人类文化价值,于2005年进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作为中国“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侯选项目”。于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开幕,经过大会讨论,侗族大歌也在此次大会上顺利通过审议,并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侗族大歌从此广为世人熟知。
一、“国家在场”与侗族大歌态势演变
侗族大歌的产生、演变以及发展过程,均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下得以催生,这种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社会人文环境。侗族是一个具有传统农耕稻作文化特点的民族,当然,在以传统稻作文化为基础的同时,又添增了一些现代商业文化元素。侗族人民大多生活在沿河沿江地带,或者地势相对较低、土壤比较开阔的地方。这不仅体现在侗族人民的房屋建筑文化,同时也体现在其稻作文化上。一般而言,侗族人民往往喜欢寻找地势比较开阔、水源相对较好的地方修建房屋和良田。在侗族人民生活的大多区域内,可以看到成群的吊脚楼、鼓楼、风雨桥等建筑物,以及肥美的良田,侗族大歌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的发展,侗族大歌在新的时代里,不断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和新的血液。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不断加强对民族聚居地区建设,在政策、以及各种资源配置上予以大力扶持,使少数民族地区健康快速发展。在政策上,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同时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另外,国家还帮助少数民族建立自己的语言文字、并在法律层面上提出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尊重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等政策,这是我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重大举措。侗族大歌在这种和谐发展的浪潮中,不断得到健康快速发展,这也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扶持,思想的引导。侗族大歌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中,不仅成长了自我,而且还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因此,可以说“国家在场”①为侗族大歌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生存空间,国家为侗族大歌设立了各种场域,旨在于帮助其健康有序的发展,同时也是一种传承保护路径。
(一)从申遗角度设场与把关
德国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其经典著作《人论》中言到:“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这个符号宇宙的各部分,它们是织成符号之网的不同丝线,是人类经验的交织之网。”[1](44)侗族大歌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符号存在于民间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