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书峰:“东方主义的幽灵来到了彩云之南”——读杨民康著《本土化与现代性: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仪式音乐研究》
2015/6/8 17:00:00

“东方主义的幽灵来到了彩云之南”
——读杨民康著《本土化与现代性: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仪式音乐研究》
最近有幸拜读了杨民康先生的新著《本土化与现代性: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仪式音乐研究》,该书由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出版发行,全书共分十四章,四十五万字,主要是有关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仪式音乐的理论研究和田野个案的详细考察两大部分内容,该书被杨先生称其为对云南宗教音乐研究的第“三部曲”,[①]经过笔者的多次阅读,触发一些感想,愿与读者共勉。
一、我国第一部丰富、详实地记录和研究有关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仪式音乐的专著
在我国人文社科研究领域,有关少数民族宗教学的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但是结合音乐学的相关理论展开对我国宗教学的研究,以往被归为我国传统音乐学科的范畴。 这些研究,多是停留在宗教音乐的“文本”层面的研究上,甚少把其置入其“上下文”的特殊语境里来观照和审视。即使上述两方面都加以兼顾也被学术界视为“两张皮”现象[②]的研究。而该著除了对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音乐的本体规律进行考察之外,“同时把仪式音乐置入其人文环境中,探求理解音乐是如何展现并运用在仪式之中,以及阐释信仰、仪式、仪式音乐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模式,[③]正是弥补了这一常见的学术研究缺憾。
另外,该书中介绍,在我国少数民族宗教音乐研究中,特别是有关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音乐研究,成果很少,仅有聊聊几篇论文和专著中,“不同程度地涉及不同少数民族赞美诗的问题,但迄今尚无人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此类状况进行较系统的整体研究。”[④]因此,其学术意义正如书中“结语”部分所说:“本课题研究着重在于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及保存的民族志研究层面上具有补白的意义作用”。 笔者认为,特别是以“仪式”的眼光来关注和考察基督教音乐在云南整体的文化环境中所处的功能和涵义,此方面的研究涉及较少,因此彰显其重要的学术意义。
二、着重运用民族音乐学、音乐民族志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系统、多维地对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音乐文化进行深层剖析与解读
纵观全书,笔者认为作者的研究架构主要细分为三个层次:史料的分析、理论的建构和解读、田野个案的音乐民族志实录。在该文的研究结构中,作者结合第一手文献史料,对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音乐的发展历史做了一个历时性的梳理与考证。在“基督教仪式音乐文化丛系统”研究中,作者提倡一种“结构分类法的观念”,将云南基督教仪式音乐看作是“信仰体系、仪式(行为)与仪式音乐三者(缺一不可)构成的整体”,将其由里及表的分为三个层次因素:即核心层次—封闭型仪式;中介层次—开放型仪式;外围层次—宗教节庆期间举行的公众仪典及歌舞音乐活动。[⑤]笔者认为,此种结构分类方法,避免了以往单纯地对宗教音乐形态的纯“文本”性的结构分析,却对其文化制约属性视而不见的弊病。这种注重“文化语境”的分析模式,更好地体现出基督教仪式音乐在其纵向的历史发展和横向的传播过程中,所具有的宗教性(核心因素)与世俗性(表层因素)的一个纵横聚合的时空延展关系。通过这种分类,更能折射出仪式音乐所承载的宗教功能、社会功能、象征功能和文化功能,以及每一个结构层次音乐的整体观念。
在“当代基督教传教士的传播观念及目的”在其“传播面临的特殊文化语境” 中,“基督教文化观及音乐观中体现的‘排斥—认同’双重标准”的二元对立观念与模式问题的研究中。作者结合民族音乐学的“局内人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