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书峰:历史民族音乐学视域下的道教音乐研究——蒲亨强著《中国道教音乐之现状研究》读后感
2015/6/8 16:56:14
历史民族音乐学视域下的道教音乐研究
——蒲亨强著《中国道教音乐之现状研究》读后感
自上世纪90年代左右,蒲亨强先生在道教音乐的历史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的学术成果。本文对他的《中国道教音乐之现状研究》(简称“蒲著”)(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这一专著的研究理念、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内容给予的分析与述评。笔者认为,“蒲著”主要是对道教经韵与仪式的现状与历史研究与全真道与正一道音乐的形态研究。作者依据《道藏》《藏外道书》等道教文献,以历时性研究方法,对自东晋南北朝时期以来的道教仪式及其音乐的“历史构成”给予的详细、深入的考据分析,同时借助全面、具体的田野考察,对道教仪式音乐给予的地域性与跨地域性的比较分析研究,或称之为一种“历史民族音乐学”视域下的道教仪式音乐研究。
众所周知,在民族音乐学研究领域,学者们积极主张将历史学方法贯穿于民族音乐学研究之中。如英国学者理查德·魏狄斯(RichardWiddess)所倡导的“历史民族音乐学”[①]研究。项阳研究员则主张从历史人类学理念指导下的田野调查、回到历史现场,从区域社会中把握历史脉络的实践展开辨析研讨,思考音乐史学与传统音乐相结合“历史的民族音乐学”方法论,强调传统音乐接通历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②]已故著名学者黄翔鹏认为:“如果要对高文化的传统音乐进行研究,就必须从音乐本身的遗存、乐器的遗存,一直到有关文献资料、社会生活资料以至于乐律学的理论体系等方面全面地进行历史的研究。”[③]同时,齐琨研究员也曾提出“在历史过程中阐释音乐文化现象的观点”[④]。所以综观国内外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学者们提倡不仅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微观、宏观的考察,还要以历时性研究方法对考察对象的历史发展与传承等问题给予纵横两维地分析探究。比如,当下国内相关研究的典型案例主要有
两篇博士论文:一是齐琨的《历史地阐释——上海南汇丝竹乐清音的传承与变迁研究》,是对在二十一世纪上海南汇区的民间丝竹乐社“清音班”和乐人的音乐行为给予的共时和历时性研究。在实地考察基础上,作者就音乐班社的生态环境的过去和现在来分析和讨论该地区丝竹乐的演变历程。[⑤]二是臧艺兵的《民歌与安魂——武当山民间歌师与社会、历史的互动》,是对湖北武当山地区吕家河歌师在其整体的社会、历史互动发展语境中的一种深度阐释。[⑥]作者将“口述史”引入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民间活态的音乐文本进行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综合研究。[⑦]可以看出,上述两篇文章的研究理念都是将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研究方法,纳入到自己的民族音乐学个案考察之中,并结合研究对象所处的社会历史发展语境,对其给予的纵横两维的立体研究。所以,借此综观“蒲著”整体的研究框架,它充分体现了上述研究理念,即是一种历史民族音乐学研究视域之下的道教仪式音乐研究。笔者认为,其具体特点表现如下:
一、道教音乐与仪式的历时性研究
对道教音乐做历时性研究最早涉足的学者当属陈国符先生,他在40年代编撰的《道乐
考略稿》,这是近现代研究道教音乐史的一篇有分量的学术论著。[⑧]80年代以来,以王忠人、王小盾、甘绍成、蒲亨强等为代表的国内学者也展开了相关的研究。特别是是蒲亨强先生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本文所要评述的这部专著正是他多年来有关道教音乐史料研究的学术总结。综观“蒲著”的第一、二篇研究内容,主要针对道乐经韵与仪式的源流、形成、发展过程给予的历史献学考证分析。
(一)道教音乐的历时性研究(经韵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