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书峰:瑶族“还家愿”仪式及其音乐的互文性研究
2015/6/8 16:55:12

瑶族“还家愿”仪式及其音乐的互文性研究
——以湖南蓝山县汇源瑶族乡湘蓝村大团沅组“还家愿”仪式音乐为例[①]
引言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就是任何文本都处在若干文本的交汇处,都是对这些文本的重读、更新、浓缩、移位和深化。”广义互文性一般是指文学作品和社会历史(文本)的互动作用(文学文本是对社会文本的阅读和重写);而狭义的互文性是指一个具体文本与其他具体文本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一些有本可依的引用、套用、影射、抄袭、重写等关系。[②]互文性理论是当代西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它涉及到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中的结构主义、符号学、后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义等。互文性理论涵盖了文学艺术中很多重要问题,如文学的意义生成,文本的阅读与阐释,文本与文化表意实践之关系问题等等。[③]本文受上述理论的启发与引导,结合笔者实际的田野考察实践,对瑶族“还家愿”仪式音乐文本的结构特性,运用“互文性”理论予以分析与阐释。并认为其仪式音乐是由一系列复合型(如道教音乐、盘王大歌等)的音乐文本构成。这些音乐文本在纵横两轴的时空维度中,逐步形成瑶族还家愿仪式音乐的“现象文本”和“生产文本”[④]、“可读性文本”和“可写性文本”。具体内容如下:
一、瑶族“还家愿”仪式相关概述
蓝山县汇源瑶族乡,位于湖南省南部边陲,南岭山脉中段北侧,九嶷山东麓,位于蓝山县城西面崇山峻岭之中,距县政府驻地塔峰镇28公里。西与宁远县九嶷瑶族乡交界。瑶族人口1466人。[⑤]举办仪式的地点在湘蓝村大团沅组,距乡政府有三公里多的山路,交通非常不便,车辆无法通行。该村有120多户,人口有460多人,居住在海拔1700多米的山坡上,人均收入800多元。主要以冯姓瑶族为主。属于过山瑶,通常讲“勉语”。
笔者于2009年1月28至2010年1月4日,在该瑶族乡的湘蓝村考察了瑶族“还家愿”仪式。瑶族“还家愿”仪式“可以被界定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⑥]同时,它也是人们在不运用技术程序,而求助于对神秘物质或神秘力量的信仰的场合时的规定性正式行为。[⑦]并且,“家愿是蓝山县‘过山瑶’支系长期保存的独特的家庭传宗接代科仪。究其渊源,‘还家愿’中的传灯、度戒本源于道教,进入瑶族社会以后,同瑶族文化相结合,已成为双重信仰文化的复合体。”[⑧]同时,它也是汉族道教传人瑶族地区以后,与瑶族的多神信仰、盘古始祖信仰相结合,创制了大量的瑶经、结合道教的神抵、仪轨等,形成了自己的瑶传道教。[⑨]因此看出瑶族很多传统的仪式信仰中都渗透有道教文化因素,如瑶族“还家愿”、“度戒”、“梅山教”以及丧葬仪式音乐等,都带有鲜明的瑶传道教色彩。江应樑先生认为,瑶族宗教已经深度地受到汉人的道教化(如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张李二天师、以至土地、灶君、瘟神、邪魔等道教神祗),但其信仰的意识及宗教的仪式,仍有一分保持着野蛮民族之原始信仰的意味(如盘王、肉神、放狗二郎,打猎将军等,则又全是瑶人原始所信奉的神灵。)就其大体上说,瑶人宗教受汉人道教影响很深,经典的内容及文字组织,都可看出其脱胎道教经典之痕迹,巫师作法事时之宗教仪式,除舞蹈为原始民族仪式中特有的表现外,其他仪式程序,也多少与道教仪式相仿佛。[⑩]综上所述,瑶族“还家愿”仪式及其音乐具有典型的上述文化形态特征。它是一种以信仰道教为主,同时又保留了自己固有的一些原始宗教信仰。既带有早期天师道特点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