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特古斯:口头艺术的点滴感悟——简论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脉络及认知视野
2013/12/30 12:39:45
口头艺术的点滴感悟
——简论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脉络及认知视野
周·特古斯
(四川省乐山师范学院,四川乐山614000)
摘要:本文从蒙古族文化思想史的视角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脉络和特征进行宏观地概括,并对这一脉络所产生背后的文化交融现象加以描述。与此同时,还阐释了如何建构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整体视野等问题。
关键词:蒙古族;口头表演;脉络;认知视野
前言
毋庸置疑,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是蒙古族口头传统与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诚然,蒙古族口头传统与表演艺术的演绎形式,主要以口头表达为核心,并将口传心授作为传承文化的主要形式。民众在口头传统中延续和再创造族群的历史及其艺术,并在口头传统中建构了相互了解、彼此沟通、延绵不息的民俗文化。正如美国民俗学家理查德·鲍曼认为,口头艺术是一种表演,表演则是一种交流的模式。然而,对于蒙古族传统生活而言,口头表演艺术不仅是民众的一种交流和生活方式,更是民众历来的生活本身和集体记忆,是一部部有生命力的族群历史的缩影。显然,口头表演艺术不是单一的一种艺术形态或民俗现象,而是蕴含着民众口头艺术背后的行为、思想及其想象等诸多因素。对于蒙古族传统音乐而言,它既是族群集体记忆在历史长河中的一种延续,也是当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一种变迁、创造的过程。然而,在现代文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族群传统文化的此刻,我们将用何种视角看待传统音乐文化或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对当代文化来说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尤其对传统文化的宏观认知有助于在当代文化视野中解决如何看待族群文化认同与传承等一系列问题。
一、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宏观鸟瞰
(一)总体脉络
在亚洲中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生息繁衍过众多的族群和部落(主要包括匈奴、鲜卑、柔然、突厥、蒙古、回鹘、黠戛斯、契丹、女真、党项等民族)。从最早有文字记载开始算起蒙古高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他们创造了草原音乐文化,为人类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蒙古族在与其他北方游牧民族创造的草原音乐文化的相互交流、吸收的过程中最终成为北方游牧民族音乐文化坚强的继承者和创造者。这也充分体现了文化传播、传承、交流以及变迁的有机过程。诚然,关于蒙古族的族源问题,多数学者认为蒙古出自东胡,并认为东胡是指同一族源、操不同方言的多部落的总称。①暂且不论蒙古族族源这一复杂的学术命题,仅从蒙古族的思想文化史和文化交流史的视角,将其音乐文化发展的脉络和特征概括为如下几点:第一,在蒙古族原始宗教(萨满教为主)观念支配下形成的“山林狩猎音乐文化时期”。②此时期的音乐文化,主要形成于蒙古族文字还未出现之前,以口述形式进行流传。据目前的蒙古族音乐研究,其体裁包含狩猎歌曲、萨满教歌舞、早期的英雄史诗。音乐形态突出表现为音调简洁、节奏短促、曲式短小、词多腔少、简朴直白的特点。
第二,萨满教、佛教以及儒家思想相互交融下所形成的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这时期蒙古族草原游牧音乐风格最终确立。主要特征表现为诸多音乐体裁的确立,即“口头史诗的诞生;大型民间乐队的出现;长调宴歌的形成与广泛流传;潮尔合唱的形成”。[1](9)也就是说,蒙古族民间歌曲中出现了草原牧歌、赞歌、宴歌、思乡曲等,乐器出现了胡琴、胡尔、火不思等。音乐形态主要具有音调悠扬、节奏自由、曲式庞大、腔多字少的特点,并且音乐风格具有强烈的抒情性特征。
第三,清代中后期形成的农耕音乐文化与草原音乐文化交融、并存时期。主要特征表现为草原游牧音乐文化形态与部分地区的半农半牧音乐文化形态的交融与并存。例如,音乐体裁包含了短调民歌、长篇叙事民歌、胡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