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平方、张应华:基于乐器声学视角的葫芦丝研究
2013/10/7 10:05:02
基于乐器声学视角的葫芦丝研究
欧阳平方1.张应华2.
(1.2.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03 )
摘 要:葫芦丝是云南省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之一,独特的制作工艺及人们特定的审美心理需求,造就其浓郁的地域民族音色。本文从乐器声学的角度,对葫芦丝的乐器构造、发音原理及音质特征进行分析,对进一步推动葫芦丝的改良及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葫芦丝;乐器声学;发音原理;乐器改良
葫芦丝,又称为“葫芦箫”,有着久远的历史,据史料考证,“葫芦丝的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 [1](233)是世居云南德宏梁河傣族、阿昌族、德昂族的传统民间乐器。葫芦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富有浓郁的地域民族特色。它的音色十分柔美、细腻,形制较为精致、好看,同时又易于吹奏及携带,使它由一件“族群”乐器向“全民族”乐器、“地域”乐器向“大中华”乐器的转变,在中国民族乐器中独树一帜,倍受大众的青睐。从乐器声学的角度来看,葫芦丝的制作工艺与发音原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也存在着改进的空间。
一、葫芦丝的基本概况
葫芦丝在不同的民族中都有特定的称谓,如阿昌语称之为“泼勒翁”,佤语称之为“拜洪廖”,布朗语称之为“同格满”,傣语称之为“筚郎叨”(“筚”是傣语中对吹管乐器的泛称,“朗”意为直吹,“叨”意为葫芦),是富有云南少数民族特色的吹奏簧管乐器。传统的葫芦丝由葫芦笙衍变而成,分别由葫芦、主管、附管、簧片四部分组成,“其构造仍保持古代管乐器的遗制。音管数目与古代三管之‘龠’相同;主管开 7 孔,2 根附管不开孔发出 5 度音程的持续音,则与古代‘龠’的‘以和众声’非常相似。”[2](75)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人们不断地将其改进,已研制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也有单管、双管或多管的种类,吹奏时数管齐鸣,旋律出自主管,附管辅助发音。图1① 传统葫芦丝
葫芦丝的音色十分地柔美、细腻、含蓄、飘逸,富有浓郁的民族韵味,易于塑造出完美的音乐形象,善于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民间葫芦丝的演奏也和当地风情习俗有着紧密的联系,少数民族同胞称它为会说话的乐器,它已经成为了一些少数民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慕思恋之情的乐器。[3](115)葫芦丝的外形构造十分古朴、简洁,便于携带,同时还易于吹奏,深受各界人士的青睐,流传十分的广泛。在这样一种语境中,“小小葫芦丝带动了一项民族乐器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成为云南省具有鲜明特色的一大产业,‘形成了一条集种植、制作、销售、演奏、教学、音乐创作、音响制品等为内容的产业链’,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4](34) 图2现代葫芦丝
二、葫芦丝的乐器构造
“从不同的视角看乐器,乐器有其同时存在的两种构造形态。一种是它的机械构造,另一种是它的声学构造。”[5](69)乐器的机械构造是根据乐器制作工艺水平及机械学理论所形成;乐器的声学构造是按照乐器制作者的审美心理及审美习惯所形成,只有两种构造形态的相互结合,才能构造成完美又精致的乐器。因此,欲研究乐器的发音原理及声音特征,则需研究其乐器构造为先。
根据美籍德国音乐家萨克斯(C.Sachs,1881—1959)和奥地利音乐家霍恩博斯特尔(E.M. Hornbostel,1877—1935)提出的乐器分类方法,葫芦丝属于多管单簧气鸣乐器。传统的葫芦丝由吹嘴、葫芦、音管、簧片及镶头共同构成。(如图3)乐器的声学构成是否完备决定着乐器的发音性能,一般而言,声学构成越完备,发音性能越好。[6](136)葫芦丝的声学构成主要分以下几部分:图3葫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