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爱玲:浅论蒙古高音四胡乐曲的素材来源及其构成
2013/7/6 18:03:00

浅论蒙古高音四胡乐曲的素材来源及其构成
包爱玲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10)
摘 要:民歌、民间歌舞、说书调、民间器乐曲是蒙古高音四胡的曲目及其曲调素材来源。本文将蒙古高音四胡原有的曲目及其素材与现有的曲目做比较,力求窥探作曲家是如何运用这些素材进行改编、创作四胡音乐的,其素材在乐曲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表现特征。
关键词:蒙古高音四胡;民歌;说书调;民间器乐曲;民间歌舞
一种器乐形式要想不断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它自身的乐器改革和演奏者丰富的演奏技艺,还取决于它的理论创新以及高质量演奏曲目来支撑。与蒙古族其它更悠久的音乐种类相比,蒙古高音四胡形成的较晚,不足百年的历史,因此,蒙古高音四胡音乐在近百年的发展中不断广泛吸取其他音乐文化的营养,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蒙古族器乐形式。从现今蒙古高音四胡音乐的特征来看,蒙古高音四胡演奏家、作曲家从民歌、民间歌舞、说唱音乐、以及其它器乐形式中吸收曲目素材,借鉴演奏、创作技巧,迅速充实和发展了蒙古高音四胡音乐,积累了蒙古高音四胡音乐创作的丰富经验。
一、民歌对蒙古高音四胡曲目的影响
杨荫浏先生曾说:“从历史上看,声乐的发展曾既是器乐发展的先导,又是器乐发展的基础。历史上有无数器乐作品是从现有的声乐作品上加工改编而来,有不少器乐种类曾通过为声乐服务的漫长过程而后逐渐脱离了声乐,形成其独立的器乐体系。”[1](90)从孙良、赵双虎、吴云龙这些四胡大师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民歌素材,他们的许多作品甚至就是一种“加了花”的民歌。因此,声乐艺术对器乐艺术无论是在音乐素材的积累过程还是在创作灵感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蒙古高音四胡的大部分曲目都来源于民歌,尤其是短调民歌对蒙古高音四胡有很大的影响,这些民歌有蒙古族的民歌,也有汉族的民歌,以蒙古族的民歌居多,蒙古高音四胡的大部分曲目就是依据蒙古族民歌为基础而改编的曲目,如《金珠尔》《乌云珊丹》《韩秀英》《高小姐》《昙花》等,汉族民歌有《挂红灯》《五哥放羊》等。这些曲目主要是将原有的民歌进行“加花”和改编,也就是将民歌进行更加适合器乐演奏的改造,用特色的四胡演奏技巧将民歌的旋律进行装饰。还有的曲目是以民歌为素材进行加工创作的独奏曲,如阿古拉的《路边》、吴云龙的《牧马青年》、阿拉坦巴根的《礼物》等,他们运用现代的作曲技法对这些民歌素材进行加工、提炼,最后创作成曲式结构比较庞大的独奏曲,这对蒙古高音四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对原有民歌进行加花
对原有民歌进行加花,即把民歌旋律进行器乐化改造,这是蒙古高音四胡最初的曲目形式,在这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是一代四胡宗师孙良,是他使蒙古高音四胡曲脱离了原有的声乐形式,把它变的更加器乐化。其主要运用的是加花变奏,是利用蒙古高音四胡自身清脆、明亮的音色特点,在演奏民歌旋律时,运用蒙古高音四胡独特的演奏技巧,如滑音、打音、泛音等演奏技巧对旋律进行润饰。如《昙花》(又名《冬格尔大喇嘛》)①。孙良是用两种方式演奏的。
《昙花》(一)②主要是经过加花,使旋律更加器乐化,即没破坏旋律的流畅,又适合四胡的演奏特点,在演奏这一小节时手指要有力、灵活,在演奏这一拍时,第一个音用上滑音演奏,利用滑音换把,把乐曲推向了高潮,给乐曲增添了活力。
《昙花》(二)③主要是使音域更宽了,而且旋律有了更明显的变化,其中还增加了泛音的演奏技巧,使乐曲焕然一新,其器乐化的旋律更鲜明。
2.利用民歌素材进行创作
在这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是赵双虎、吴云龙、阿拉坦巴根、阿古拉等著名四胡演奏家,他们利用民歌素材,并运用现代作曲技法进行创作,不仅丰富了蒙古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