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论长调与马头琴的同构关系
2013/7/6 17:57:57

论长调与马头琴的同构关系
布林
(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10)
摘 要:蒙古族的乌曰汀哆与马头琴是游牧文化的双胞胎姊妹艺术。一个是声乐,一个是器乐,两者旋律旋法及其审美本质特征最大差异只在于有无唱词之别。乌曰汀哆与马头琴的诺古拉、塔希拉嘎基本一致;然而,本文主张不能把塔希拉嗄隶属于诺古拉范畴。诺古拉与塔希拉嘎无论从其词意乃至听觉效果,表现技巧皆不同,在乌曰汀哆与马头琴演唱演奏艺术中把诺古垃塔希拉嘎两者的概念定义分别确立,以利准确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乌曰汀哆(长调);马头琴;诺古拉;塔希拉嘎;游牧文化姊妹艺术
全球民族之林中无论哪一个部族皆与苍天大地自然界无不和谐而又充满矛盾抗争中生存。然而,在这充满矛盾抗争的历史进程中,他们各自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艺术。苍天大地是人类共享共存的客观环境。他们在这共享共存的环境里所创造的文化艺术形式却万般色彩斑斓。在这人类历史文化大千世界里,蒙古人的文化艺术则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闪发光,无时不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其中蒙古族独有的传统游牧文化的结晶乌日汀哆与马头琴尤为凸显。
近年来,在全球性的保护与挖掘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浪潮中,蒙古人草原游牧文化的经典乌日汀哆和马头琴格外耀眼夺目。自上世纪90年代,由珠兰其其柯同志亲自倡导并主持召开史无前例的首届蒙古族长调民歌研讨会开始,仅仅十几年光景,在内蒙古地区就兴起时时处处都能听得见乌日汀哆的美妙旋律,并开展了多次不同形式规模的乌日汀哆与马头琴的学术研讨活动,来自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著,尤其对乌日汀哆全方位地探讨研究,空前深入,硕果累累,鼓舞人心。但是,就马头琴艺术的研究以及马头琴与乌日汀哆艺术的关系及其对比探讨远不及研究乌日汀哆那么深入了。本人应全国乌日汀哆研究课题小组组长柯沁夫教授之约抛此不太成熟的《马头琴与乌日汀哆》一文,为广大关注马头琴和乌日汀哆艺术的专家学者抛砖引玉,恳请读者多多赐予指教。
乌日汀哆和马头琴是蒙古人所创造的草原游牧文化的一对孪生姊妹艺术。对熟悉草原生活的人来讲,当他们听到乌日汀哆时不由自主地耳边响起那悠扬的马头琴声,当拉响马头琴时同样立刻会想象那宽广嘹亮的乌日汀哆沁的歌喉。这是因为两者艺术表现上除了有无唱词之外几乎别无差异所至。如果说乌日汀哆以它那感慨咏叹的旋律旋法及其特殊的演唱技术技巧打动人心,那么马头琴演奏同一首乌日汀哆时以它那悠扬动人的音质音色及其演奏技术技巧系统所产生的独具魅力去折服听众。
马头琴流行于蒙古族民间至少千年有余了。逐水草而居的马背民族蒙古人,头顶蓝天白云,脚踏绿色草原,在漫长的游牧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了节奏自由、气息宽广的草原悠长牧歌乌日汀哆和马头琴,并把二者结合发展的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在演唱演奏同一首乌日汀哆时,两者的旋律旋法及其审美感染力几乎没有上下之分,真可谓是异体同歌了。马头琴就是器乐化的乌日汀哆,是“歌手之外的又一长调文化有效载体。”[1](18)
本人认为演奏和研究马头琴,必须弄懂乌日汀哆艺术,否则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全面的马头琴艺术家。故,本文试图通过对乌日汀哆和马头琴两者演唱演奏技术技巧的比较辨析,进一步梳理其相关理论概念和本质特征,以求更准确地传承与弘扬。
一、 “塔希拉嘎”与“诺古拉”
如今,对乌日汀哆的演唱技术技巧、旋律旋法、审美特征等全方位深入细致地论述文章书籍已琳琅满目。乌日汀哆艺术的研究早已攀登到博士学位高峰了。可是马头琴的硕士研究起步不过只有几年,其研究进展成果对马头琴与乌日汀哆血脉相关的某些深层次领域还未触及到。例如,乌日汀哆和马头琴的《塔希拉嘎》这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