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民康: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的开放性视野
2013/4/23 16:16:30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一期)
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的开放性视野
——代栏目主持人语
杨民康
摘要:“2011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学术论坛——中国与周边国家跨界族群音乐文化”于9月在中央音乐学院召开。在北京及各地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会议取得了预期的学术效果。经此笔者进一步认识到:在讨论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的概念时,首先应该把它置放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层面上,观其整体性与局部性分布之间的交叉、适应状况。一方面有必要从整体上建立“泛传统音乐”观念,探讨其内部的汉族传统音乐、少数民族音乐、世界民族音乐三个学科分支的相互联系和共性特点;另一方面应从三者的差异性即个性出发,去认识和把握它们各自的立足点——文化本位所在,并建立起相应的互认、互动关系,亦即“互为主体,换位思考”的机制。
关键词:跨界族群音乐文化;少数民族音乐;开放性视野;大国学;三圈说
作者简介:杨民康(1955~),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师,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为了对中国学术界近三十年来有关中国与周边国家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的学科理论建设和音乐民族志研究考察成果进行回顾与检视,并对其今后的发展趋势予以预测和展望,“2011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学术论坛——中国与周边国家跨界族群音乐文化”(后简称“论坛”)于2011年9月16日——18日在中央音乐学院召开[1][2]。笔者作为该次会议的策划人和召集人之一,同时也借助于本栏目及专题主持人的身份,在此借刊物一角,结合近期已陆续在《音乐研究》《人民音乐》和《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三家国家级核心刊物登载的10篇会议论文,对于本次会议的主旨、策划目标和所产生的成果、效应略予述评。
一、本次会议的策划、主旨及研究成果
确良 案的—究多 本次论坛经过学术上、议程上和后勤上的充分准备,于会前共收集到论文近40篇,除四位代表做主题发言外,还有33位代表在小组会上发言。本次会议提交的论文中,有的学者就此很好地阐释了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主旨、意义和对象范围[3],有的对该类研究从理论、概念和方法论特征上予以了明确的界定[4][5],也有的以自己的研究经历,对这个领域的可以想得到的难点和前景给予了预测和评估[6],对此,已有文章专门做过点评和综述 [1][2],在此不赘。还值得一提的是,有几篇由资深学者撰写的材料比较扎实,观点比较成熟的论文,涉及了中国与南亚地区藏人音乐,中国西南与东南亚音乐,中国朝鲜族与韩国音乐以及中国与东北亚的萨满仪式音乐等领域的比较研究[7][8][9][10][11],对年轻学者的同类研究起到明显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为这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打下了一个好的学术基础。另外,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广西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音乐院校,各提交了几篇由青年教师与研究生完成的跨界族群音乐研究论文,这些论文均立足于力所能及的实地考察工作和音乐民族志微观个案课题研究,显露出了较为扎实的学术基本功,带有较具开放性的学术视野,其中不乏优秀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参见[1])。这应属于本次学术会议的底色。
从对象及内容看,与会论文涉及了蒙古(4篇)、朝鲜(3篇)、京(3篇)、壮(3篇)、苗(2篇)、傣(2篇)、傈僳(1篇)、赫哲(1篇)、维吾尔(1篇),等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音乐,其中大部分是南方少数民族;与越南(7篇)、外蒙古(4篇)、缅甸(3篇)、韩国(3篇)、俄罗斯(1篇)、泰国(1篇)、美国(1篇)以及中亚、南亚、东南亚及其他国家的同类音乐进行了比较研究。在研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