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斯巴特尔:作为口头艺术的鄂尔多斯祝赞词及其特征
2011/11/30 9:04:38
作为口头艺术的鄂尔多斯祝赞词及其特征
哈斯巴特尔
(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10)
摘 要:祝赞词是蒙古族最古老的口头艺术形式之一,在蒙古族各地区广泛流传。祝赞词,不仅是口头艺术,也是言说和表演结合的艺术形式,具有口头艺术的特征。祝赞词的表演者,在进行表演时没有伴奏乐器,手举哈达,进行演说,是现场即兴发挥,没有任何准备,看实际情况即兴编创适合所有仪式规则和情景的祝赞词。祝赞词的表演在其特定的表演语境中才能产生它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鄂尔多斯;祝赞词;口头艺术;特征
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838(2011)03-0031-5
祝赞词是蒙古族古老的口头艺术形式之一,在民间称其为“祝词”(yirugel)和“赞词”(magtagal)。对此,学者有定义:祝词、赞词是在一部分萨满教祭祀仪礼民俗化的过程中,由民俗化的萨满祭司演化而来的民俗民间文学形式[1](136)而事实上,无论是口头艺术或是民间文学形式,两者是不可分开的一个整体。在民间礼仪活动中,祝赞词主要是在祭祀或各类仪式活动中言说和表演结合的艺术形式。
一、鄂尔多斯地区民间祝赞词及其有关探讨
蒙古族传统祭祀或仪式活动分为大型和小型两种规格,大型祭祀或仪式活动当时以蒙古族宫廷、王府及贵族为对象,其规模庞大、参与人数众多、仪式程序繁复为特点。而小型祭祀或仪式活动则主要集中在普通百姓中,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一些小规模的祭祀或宴会活动,如婚礼、家庭宴会等。两种类型的仪式活动虽然规模、活动意义不同,但在进行过程中,祝颂词表演是不可缺少的,大型仪式或祭祀活动中,祝颂人的表演发挥重要作用。而其中的祝赞词涉及内容广泛,有信仰祝赞,如祭祀祖先、天神、地祗、山神、河伯、火神、狩猎神以及牲畜保护神的祝赞;有英雄及父辈的祝赞,如英雄好汉及优胜者的赞歌,或长者对下辈的祝福。对自己家乡的山河、新建的房屋、优胜的骏马、对相互赠送的礼品等都要进行赞颂。本文主要以鄂尔多斯蒙古族婚礼仪式中的祝赞词作为描述对象,对其做一简要的分析和论证,从而对祝赞词的口头表演特征和音乐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阐释。
在蒙古族民间流传有:人一生有三大喜,即诞辰之喜,结婚之喜,寿辰之喜之说。因此,蒙古人把结婚之喜看作是所有仪式中最重要、最华彩的一项仪式活动。祝赞词的表演正是在这一仪式活动中得到空前发展,并成为一项具有祈福性、象征性的活动内容的。那么,关于祝赞词,首先还得从表演者——“婚晋”说起。
内蒙古地区对婚晋有不同的称呼,如内蒙古西部地区,把婚礼上口才极好、应变能力极强的人称为“婚晋”(honjin);而东部科尔沁地区,则称其为“赫勒莫日其”“helimurci”,意为能说的、口才好的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东部地区的“赫勒莫日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赫勒莫日其”,他不仅有丰富的知识内涵和修养,并且是具备音乐技能的人才能胜任此角色。同样,西部地区的“婚晋”也是要具备以上能力方可。据查“婚晋”一词最早记载于成吉思汗陵“储藏白帐”中珍藏的《婚晋》一书,被视为最早记录婚晋一词的历史著作。鄂尔多斯蒙古学家策•哈斯毕力格图认为,这一历史著作大约创于13~14世纪。[2](27)蒙古国著名学者策•达木丁苏伦1959年出版的著作《蒙古文学精品一百篇》中,对这一历史著作做了如下简要阐述:
学者扎木色林•察王20世纪初从鄂尔多斯获得这一历史巨著,作者并从苏联收藏的原文对照之后对其进行文字上的一些修改,并出版。这是一部对蒙古族人民在传统婚礼仪式中进行演说的祝赞词的奇特编著,虽产生于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