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玉光:试论蒙古族长调功能性保护的意义及路径
2011/11/30 9:03:10

试论蒙古族长调功能性保护的意义及路径
乔玉光
(内蒙古文化厅,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10)
摘 要:在蒙古族游牧社会中,长调不仅承担着艺术表达和情感表达的作用,同时也承担着重要的生产性和生活性的社会功能。在当代,长调深层次的危机表现在社会功能的弱化与丧失。对长调的保护,既要注重对音乐风格、演唱特点等内容的保护传承,更要着眼于长调在生产生活中功能作用的保护与传承,把对长调社会功能的保护措施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
关键词:蒙古族长调;社会功能;保护;传承;路径
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838(2011)03-0040-4
中蒙联合申报长调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已经5年了。5年来,中蒙两国按照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做承诺,采取了顺序深入的保护行动:成立了中蒙两国联合保护指导委员会及专家组,分别于2007年12月和2008年9月,在呼和浩特、乌兰巴托召开了两次会议,会商并决定了具体的保护行动及相关事宜;中蒙两国组成了长调田野调查组,分两年先后在蒙古国和中国内蒙古进行了专项的田野调查;与此同时,中蒙两国分别按照各自的具体情况,对长调进行了多样化的保护。
田野调查是长调保护的前提基础。通过田野调查,可以进一步认识长调传承演化的本质规律,弄清长调的现生状态与危机情景,为制定和实施更科学有效的保护行动提供翔实依据。中蒙两国的田野调查基本上实现了上述目的。
下面结合田野调查资料,仅就长调的功能保护问题,谈一点不成熟的意见
一、关于长调定位问题的再认识>
定位与概念紧密相关,但又有所不同。过去的流行看法,是把长调定位于一种风格独特的歌唱形式。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以及保护传承的角度,这一定位有其合理性却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所谓合理性,是说长调毫无疑问是一种歌唱形式,具有歌唱形式的基本形态和属性。所谓局限性,是指长调不仅仅是一种歌唱形式,而且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功能。
实质上,从古至今,在蒙古族游牧社会中,长调不仅承担着艺术表达和情感表达的作用,同时也承担着重要的生产性和生活性的社会功能,是一种生产文化和生活文化。
这一定位至少有两层含义。其一指长调源于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产生,伴随着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发展,与游牧的生计方式血脉相连;其二指长调不仅具有一般艺术形式的特点,以歌唱的方式反映了游牧的生产和生活,而且成为游牧生产生活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游牧的生产生活水乳交融。这是长调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更具本质特色的地方。
比如,在历史上,按照传统习俗,在较为大型的打马鬃、擀毡、搭建新蒙古包、为牲畜去势和烙印等等游牧生产中,很多时候都要演唱长调以及祝赞词等;游牧生活中的婚礼、乃日、祝寿、赛马、摔跤、射箭和庆典仪式等,也都要演唱长调。在这些生产生活中,长调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也不是类似今天为一项工程或活动增添气氛特意设置的某种形式,而是上述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
这一观点的支持论据至少有三:其一是固定化或习俗化,是指在上述活动中,不但要演唱长调,而且演唱曲目、演唱数量、演唱次序等,都有严格规定,不能省略也不能颠倒;其二是过程化或标志化,是指长调在很多时候和场合,全过程地参与上述活动,贯穿活动的开头、中间、结尾,掌握着这些活动的节奏,指示着进展的环节和阶段;其三是目的化和意义化,既揭示这些生产性生活性的意义和目的,提示和教化从事这些活动的人们,把握行为的方向和原则。因此,长调在游牧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绝无仅有的,这种现象在其他民族中也是很少见的。
事实上,蒙古族不仅是一个游牧民族,也是一个文化民族。蒙古族创造性地为单调、艰苦的游牧生产生活,普遍地注入了文化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