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汇东西智慧,直面社会热点——第17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素描
2011/8/4 22:20:17
融汇东西智慧,直面社会热点
——第17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素描
晓力
由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和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承办的第17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于7月4日~8日在法国巴黎成功举行。大会主题是“文化跨界与哲学论述——回顾与展望”(Interculturality and Philosophic Discourse: Retrospect and Prospect)。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Francois Weil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辞。在五天的会期里,法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斯洛文尼亚……和中国两岸三地的专家学者在全球文化视野下,对中国哲学的方方面面进行了严肃、深入和富有开拓意义的对话和探讨(图1开幕式诸位)。第17届国际中国哲学会会长兼本届大会主席幽兰(Yolaine Escande)(图2),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薛佛(Jean-Marie Schaeffer),创会荣誉会长、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沈清松、清华大学陈来、18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会长,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余纪元……先后做了主题报告(图3、4、5)。
一 主办方:热情、负责、严谨
承办会议的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艺术与语言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法国学者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把承办本届大会作为头等大事。除了积极筹办经费,认真落实会期各环节外,“中心”的汉学家们对参会者生活的照料也令人感动。他们甚至对午餐的原料,对晚宴的场所和厨师和菜品都进行了反复多次的精挑细选,使参会学者在异国他乡感受到家一样的温馨。(图6)这种融好客与严谨于一炉的风格,颇让人想起东方各国的待客之道。
大会的严谨更多地表现于对每份参会论文的一丝不苟。在征集论文的环节,“中心”教授和聘请的专家们便对提交的论文进行了严格审查和筛选。如果报名提交的论文有偏离“中国哲学”或论证不够严密、不符合规范之嫌,会收到切中要害的意见和建议。有些论文经过多次、反复修改才得以通过;也有的申报论文由于种种原因,最终被遗憾地谢绝;难得的是,“中心”根据各国学者在大会期间的学术表现,不断调整和修正各分会场的安排,力求使短短五天的会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术交流平台的功效。这种一丝不苟的严谨,为大会的学术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二 直面重大社会问题的创新成果
本次会议亮点之一,是收获了不少原创性和针锋相对的论辩性成果。
美国著名汉学家安乐哲(Roger T.Ames)曾是成中英的学生。他根据“儒家伦理学中缺乏……”而重在“关系”的理论立场,主张:早期儒家不是“德性伦理学”,而是“角色伦理学”。他这一化约儒家精神的命题,在国际汉学界都有不小的影响。针对这一国际儒学热点,曾为安乐哲老师的成中英教授从“自、己”在古文献中分别侧重内、外修养的文本解读入手,提出了儒家基于本体的反思、体认与心性修持及自我行为规范,说明儒家是最完整型的德性伦理学,其完整性超过希腊哲学中的苏格拉底与亚里斯多德,基于此一深植于本体的德性关系及其沟通才成为可能的观点。
成中英教授紧扣文本的严密论证,令人信服地阐明了儒家德性伦理学内蕴(图7)。在场各国学者围绕该论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清华大学陈来教授以《孟子的德性论》为题的报告,也从儒家经典文本出发,与成中英教授的观点形成了呼应。
本届大会主席,法国幽兰教授在会长报告中提出:在东西方视野下,用西方理论诠释中国现代美学一方面可行;另一方面需要放到中国文化传统中去认识中国美学;刘千美教授在题为《象外之象: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演讲中,从文本和图像出发,以匠心独运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