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报》:2010年度社科界十大热点关注
2011/1/1 11:54:33

国内篇
1 五中全会关注“民富”、“十二五”不提GDP
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公报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二五”的特点关键是抓住三方面六个字,一是“转型”,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二是“民富”,要让老百姓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三是“改革”,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各个领域的改革力度都会相当大。
“十二五”不再追求单纯GDP的增长速度,而讲求经济的增长质量,更加强调经济增长要和老百姓的收入挂钩,要使各阶层的人享受到经济增长的成果,由国强转向民富,这是与“十一五”最大的差别。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在即将过去的“十一五”期间,中国以大约10%的GDP增速傲居世界之首。而公报中关于“十二五”规划的精神则描绘了一个旨在缩小中国贫富差距的经济蓝图。
中国正努力通过扩大内需以保持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然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长期依靠廉价劳动力发展起来的经济体来说,这样的计划要落实起来“并不简单”,因为工人和农民需要更高的工资、更好的福利和更能承受的房价,而这些都需要政府作出更多的努力。
在经济增长问题上,政府已经越来越注重质量而非数量。针对中国在未来五年内很有可能将GDP增长目标下调至7%,“十二五”规划显示了政府在中期内追求更低的增长速度,同时着手各项改革,实现中国经济的再平衡,使其更依赖于国内消费而非出口。这样做将会向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发起挑战。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在未来的几年里,将更关注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而并非此前以环境和劳动力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 (徐峻音)
2 温家宝总理深圳讲话引发政改大讨论
2010年,中国总理温家宝继深圳讲话之后,数次论及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随后,《学习时报》刊发题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民意所向》的文章,一时,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讨论再度升温,围绕着“要不要改?怎么改?”等问题引发社会各界热议。《人民论坛》刊发王长江的题为《政治体制改革:既得利益在作怪》一文,指出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不仅重要,而且非常迫切。改革进入深水区后,不触及政治体制的问题,想继续向前就很难。改革难以推进,是因为既得利益在作怪。《人民日报》刊发署名郑青原的《沿着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文章,指出政改的核心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红旗文稿》刊发署名文平的《经济上的巨大成功证明了中国政治上的成功》文章,重申政治体制改革,不是要不要改、有没有改的问题,而是朝着什么方向改、采取什么方式改的问题。毫不动摇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政治原则。
(海印子)
3 2010年重大法律修订
《侵权责任法》生效。2009年表决通过,2010年7月1日起施行,《侵权责任法》这部与《物权法》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的法律,核心在于保障私权。它对包括生命权、健康权、隐私权、专利权、继承权等一系列公民的人身、财产权利提供全方位保护,其中许多内容是法律上第一次作出明确规定,特别是它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随着《侵权责任法》的修订完成,我国民法体系的最后一个环节宣告完成,这意味着我国制定统一《民法典》的基础已经形成。
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大会代表法》。2010年10月28日,《代表法修正案(草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这是自1992年颁行以来,《代表法》的首次修正。18年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