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课题总结会——暨费孝通“文化自觉”思想座谈会和课题成果展
2009/3/27 21:51:13

第一部分课题验收会的情况
2008年7月10日,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组织专家在北京召开了“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项目验收会。专家组成员有著名舞蹈学家资华筠、著名文化学家刘锡诚、著名民间宗教专家曲六乙、著名民族学家祁庆富,数据库专家周明全组成专家验收组,由刘锡诚先生担任专家组组长。参加会议的还有文化部教科司的处长严先机,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处的马盛德处长。专家组阅读了项目有关资料,听取了项目负责人的汇报,观看了项目演示。然后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资华筠首先发言,她认为该课题有如下几个特点:一、能站在全人类的发展角度上来看问题,并对相关的国内外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具有国际性视野;二、课题虽然是七年以前立项的,当时的文化遗产保护还未受到像今天这样的重视,由于先走了一步,所以,其研究的成果正好能为当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服务,为今天的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因此,具有前瞻性;三、课题以中国的西部为研究范围,对于我国来说,这是一个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度非常丰富和重要的地方,因此,研究富有地方性;四、课题的研究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空想,而是从实际出发,许多的看法和理论都是来自于实践,来自于实地的调查研究,具有科学性;五、课题不仅取得了最终的研究成果,而且培养出了一批人才,传播了文化,具有自我教育性。她认为,课题的成果超过了当时理想的文本,“从遗产到资源”的理念的提出非常重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理念,论证了保护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今后的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具有指导性意义。最后,她认为课题中报告书文风朴实清新,以最俭朴的语言论述了最深刻的道理,这种表述方式值得推崇。
曲六乙先生发言说,西北人文资源数据库的建立,为当今的人们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文化空间,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这样的高科技手段了解到西北地区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课题的研究不仅对西北人文资源进行了梳理,还做了多深入的个案研究,课题通过实证研究所形成的许多观点,对当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指导意义和警示的作用,课题的研究具有战略性的考量,冷静的理性思维,科学的研究方式,为今后类似的研究提供了范本和楷模。
祁庆富认为,课题的研究对西部文化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课题在研究中坚持了科学发展观,开展了人文资源的讨论,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课题建立的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把人文的研究与科学的表现方式结合在一起,具有便捷性,形象性,立体性的特点。
刘锡诚先生认为,课题对西部文化资源所作的调查、梳理、描述、概括与研究,是建国以来文化领域里的重要成果。所取得的当代文化资料,为中国的文化学的学科建设、为政府有关部门对我国文化国情的调研与决策,以及对开发大西北的国家战略,提供了重要参考,具有重要现实周明全认为,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库据库的建立非常重要,如果我们能以数据库的形式表达清楚我国不同民族文化的来龙去脉,我们不仅通过这样的形式保护了我们多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还可以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中国。藏都为什么在国外得到同情,就是因为多外国人不了解中国,不了解西藏的历史。如果我们有数据库让不同国家的人们从中了解我们的西藏历史与文化,就不会产生这么的大误会。这样的数据库应该多建早建,分不同的专题建。
经过专家们的认真讨论,最后专家组形成了如下意见:
(一)“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课题组汇聚了北京和西部不同单位、不同学科的180多位学者专家,经过七年的田野考察和研究,形成了最终成果“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及《从遗产到资源——西部人文资源研究报告》。该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