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李莉:“西部人文资源研究丛书”总序
2010/4/26 14:36:42
“西部人文资源研究丛书”,是由国家重点课题“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课题组完成的。课题始于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第二年,由
我们对有关西部人文资源课题研究的认识是:
一、我国西部的开发应该是一个全方位推进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来自各方面人才的共同努力和参与。但在一般人的眼里,西部开发仅仅是经济的开发,经济的增长率就是最高的追求目标,在这样的利益驱动下,人们可能会忽视生态的问题,尤其是处于隐蔽状态的文化生态问题。文化生态的失衡,不仅使文化多样性减少,文化传统消失,人文资源被破坏,还会带来民族矛盾的激化、民族宗教的纷争等严重问题,最终也会带来经济上的巨大损失。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大部分的少数民族都集中在西部的10个省、市、自治区,这里是我国文化最多样化的地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部大开发也可以说是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大开发。在这一过程中,不同民族文化的接触与碰撞在所难免,解析不同民族文化的变迁历史,寻找文化沟通、交流的有效途径,并从中找到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进步的新生之路,应是课题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之一。
二、西部地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远在约一百万年前,那里就活动着元谋人、蓝田人,在二十多万年前还活动过原始的大荔人,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也都在那里留下了人类活动的痕迹。那里还是黄帝、炎帝的故土,上古时期的中国神话,一直都与这片土地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的西北地区曾是农耕文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是中国经济繁荣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从西周到唐代,曾有十一朝皇帝在这里建都,这里也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最早接受西来文化的地方。早在汉代,这一带就开辟了一条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随后在这条路上传来了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各国的文化,这些交流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流变。
同时,这一地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的地区。各民族世代相传,积累保存了各种文字的大量文献资料,各种民族的口传史记,各种形态的生活民俗、宗教信仰、歌舞音乐、戏曲、绘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心理、行为、语言和社会结构等诸方面的变迁过程,对于研究宗教和艺术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各民族世代相传的原生态文化,都极有价值。
三、西部这些珍贵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需要我们去保护的珍贵财富,同时还是中华民族未来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如何确证我们中华民族自身的存在和存在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如果一个民族不能在文化上自我肯定,甘愿接受外在文化的文化殖民,就必定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文化焦虑和心理危机,同时导致传统文化的根基遭到动摇。中国改革开放后直到今天整个社会的道德危机,其根正源于此。也正因如此,为了抵御正在形成的单边主义,各国的文化主体性正在觉醒,主张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正在成为一股浪潮,不仅是来自民间,最重要的是各国政府也在积极参与。这和以往的文物保护不一样,文物保护不代表文化的完整性保护,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文化的完整性保护。所谓的文化不仅包括了物质的部分,还包括了一个民族集体认同的价值观、宇宙观,以及道德准则等非物质部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化遗产就不再只是放在博物馆展览的死的物,而是一种活态的、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建构我们未来的政治、文化及经济的资源。从文化遗产到人文资源的研究,不仅包括了以上的政治问题,还包括了经济的问题和文化安全的问题。
如果说在工业文明时期,各个国家争夺的主要是自然资源的话,在下一轮的后工业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