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弗里德・范・丹姆:方李莉新著《景德镇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土实践》读后
2025/11/28 17:53:14

威尔弗里德・范・丹姆
编者按:
这是一篇威尔弗里德・范・丹姆教授为方李莉教授即将出版的新书《景德镇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土实践》写的序言。他是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的国际会员,他的多本著作和多篇论文,都已翻译成中文,是中国艺术人类学界大家熟知的老朋友。从2011年开始几乎他每年都来中国参加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年会。2015年由于生病,身体原因不能出国,但他仍然和学会保持联系,并尽可能的帮助学会的学科发展。为此,在2024年学会换届时,他被学会授予 “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贡献奖”,以表彰他对中国艺术人类学学科发展的贡献。不久前,当他得知方李莉教授的新书将要出版,特为该书写下序言,现将该序言和他当年在中国拍的一些照片分享给大家,也是一段学科史上的佳话。
2011年范・丹姆教授在玉溪师范学院参加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年会
方李莉新著《景德镇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土实践》读后
文:威尔弗里德・范・丹姆
自2011年与方李莉教授初识后,“景德镇”便成了我们每次对话中绕不开的话题。对于方教授来说,“景德镇”显然是她数十年深耕的“重大课题”。多年来,她持续发表关于景德镇艺术生产的著作,其中不乏英文成果。如今,她又推出了一部内容丰富的新书——《景德镇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土实践》,其中涵盖艺术家口述史等引人入胜的话题。这部新作使她本就辉煌的学术成就更加熠熠生辉,在其即将出版之前,方李莉将书稿发给我一起讨论,让我忍不住想写下几点个人印象——她始终充满的活力与干劲令我深感敬佩。
2011年范・丹姆教授在田野(云南·玉溪)
这部巨著,以及此前关于景德镇的系列成果,充分展现了方教授惊人的闯劲与执着。她在漫长的学术生涯中硕果累累,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印象。除了对景德镇的研究,她还在中国城乡同步推进多项艺术田野课题,并以高质量的出版物结项,显示出她对基础实证工作的高度重视——全面记录人们在不同情境下与艺术的多维互动。更令人钦佩的是,她还倾注了大量精力去激励他人:不仅指导参与景德镇及其他课题的学生,还惠及来自中国及海外各学科的学者。2003年,她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创办了“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后升格为研究所)并担任主任(后为所长);2006年,她又发起成立“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并出任首任会长,为学界持续注入动力。
2011年范・丹姆教授在玉溪师范学院参加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年会
这些组织机构最引人注目的活动,是在方教授主持下自2006年起逐年举办且日益国际化的中国艺术人类学年会。从2011年开始我有幸亲历数年,见证每年宣读的论文已达数百篇;在人文学科中,这一盛况堪称壮观,足以证明“以人类学视角观照艺术”这一议题已激发学界空前热情。与会者学科背景多元,不少论文体现了方教授一贯倡导的个案与语境化研究路径,也有许多研究呼应了她对理论问题的反思及对思想史的关注。而正如这部新作所同样展现的,方教授始终广泛涉猎理论文本,她的视野不仅限于艺术,还涵盖各类有关“人”的社会文化学科。
2013年范・丹姆教授在山东大学参加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年会
除了“理论”与“实证”两翼,方教授持久的学术激情似乎还有第三条潜流。这股潜流不仅贯穿,也驱动着她的其他学术关切:我称之为一种坚定而乐观的信念——她相信,在艺术与思想领域,过去的精粹必将激发最可期的未来。在她看来,中国乃至全人类未来的文化,唯有通过历代丰厚的文化遗产去涵育、激活,并以最恰当的方式“人性化”那些渗入当下、早已无可回避的科技浪潮,才能真正繁荣。现代化不仅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