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年会暨数字赋能刺绣技艺传承与发展论坛顺利召开
2025/11/28 12:28:50
2025年11月17日,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国家一级学会)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年会暨数字赋能刺绣技艺传承与发展论坛在丝执(苏州)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顺利召开。会议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江南大学主办,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江南染织)承办,丝执(苏州)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学数智风格与创意设计研究中心协办。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朱翊叶、常务理事兼刺绣艺术专委会主任李宏复,以及来自故宫博物院、成都蜀绣博物馆、苏州琴芬绣庄、江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刺绣非遗传承人代表和相关企业代表等齐聚研讨,华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常月红特邀参会,共话中国刺绣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方向。本次会议由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宏复主持,议题围绕刺绣艺术在“学术、行业、实践”三个层面的现状挑战与数字化机遇展开具有高度学术性的讨论。
一、工作汇报:夯实基础与展望未来
研讨会首先由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牛犁作2025年度工作汇报。她从强基固本、学术深化、人才培养、国际传播四个方面总结了刺绣专委会在2024-2025年的主要工作成果。牛犁指出,在过去两年中,在专委会的组织与指导下,多位专家学者及行业从业者申报并获批国家、省部级多项科研项目,在高水平期刊等平台上发表了一批具有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学术论文和观点。与此同时,专委会倾力推动中国刺绣技艺的保护传承和社会传播,各地刺绣考察、非遗课程进校园、国内外展演交流等工作卓有成效,并深入研究刺绣艺术的文化价值和符号体系,为刺绣艺术融入现代生活提供理论支撑。在2026年的工作展望中,牛犁强调将继续深化学术研究,打造品牌活动,并利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助力构建“中国刺绣”符号体系。这一符号体系旨在提炼中国刺绣独特的纹样元素和风格特征,实现标准化、数字化的记录与传播,为新时代的刺绣传承与创新奠定基础。
二、AI数智助力:中国刺绣艺术的数字化未来
在本次研讨会的议题中,贯穿始终的一个高频词是“AI数智”,即人工智能和数字科技对中国刺绣艺术未来发展的赋能。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数字时代为中国刺绣传承与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孙舜尧介绍了今年获批由他主持的国家社科艺术学项目《中国刺绣针法谱系构建与数字化开发策略研究》,目前亟需对海量的刺绣工艺数据进行梳理,并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如集成各类针法数据优化开发AI模型)探索画绣合一的生成式设计工作流,持续优化智能化的刺绣设计辅助程序。提出应建立大师针法库、绣娘数据库、纹样及作品专题素材库等,将分散于各地的大师工艺、绣娘技法和传统纹样全面数字化,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刺绣产业焕然升级。与会的云南纳喜文化创意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樊志勇分享了她们公司的实践,她正在尝试构建基于彝族刺绣(彝绣)文化基因的AI辅助设计模型。现已收录了1200多个传统彝绣纹样作为训练素材,通过算法迭代实现纹样的智能生成与演化。设计过程中只需填入意象关键词,系统即可自动生成彝绣设计方案,设计效率有望提升30倍以上,生成图案与传统风格的匹配准确率超过90%。这些数字化探索表明,AI能够极大拓展刺绣艺术的创新空间。实践也证明,通过客观指标评估AI生成图案的质量,可以保证其纹样风格的准确性和创新性。随着刺绣图案数据库和智能设计工具的不断完善,“AI赋能刺绣”将从辅助人力走向提升创意,既让传承人从繁琐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创意环节,也让普通设计爱好者借助智能系统生成富有中国风的刺绣图案。在保障非遗文化基因不被AI泛化稀释的前提下,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