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求知,从实求美,田野先行”:第一届(2024)艺术民族志田野工作坊圆满结业
2024/11/16 23:35:55

经过为期10天的课程和田野实践,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绵阳师范学院主办,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承办,四川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四川青少年美育研究中心协办的“第一届(2024)艺术民族志田野工作坊”圆满结束。
工作坊的结业典礼在西昌学院举行,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创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方李莉,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杨民康,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湖南师范大学教授赵书峰,四川音乐音乐副教授路菊芳,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教授赵晓娜,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副教授刘晴出席结业典礼并讲话。结业典礼以座谈会的形式展开,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永健主持。

座谈会现场

方李莉教授发言

杨民康教授发言

 
赵书峰教授发言

王永健研究员发言
王永健表示各位学员经历了前期五天的理论授课,掌握了诸多学术研究、田野调查的方法理论,并高度赞赏了传承人与工作坊学员在课堂、课外进行的交流互鉴。在发言中,王永健老师回顾了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学习考察,博物馆是浓缩地方历史文化的地方,要将理论知识与在地性的文化艺术知识相互联系。他鼓励非遗传承人与学员在田野中“结对子”,提高学术支撑的能力和田野互助的水准。杨民康老师指出非遗工作首先要保证的是得益于文化的传承保护,在此基础上进行转化和发展。非遗传承是社会、学者、政府三个层面的合作共谋关系,只有经历长时间的田野观察,才能将文化保护创新的事业扎牢根基。同时,杨民康老师就田野作业寄予学员们以希望,提出要在共同的实际调查中,检验所见、所感等实践经验是否与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相融合。赵书峰老师认为非遗基层工作者是非遗保护传承方面的“桥头堡”,我们这次田野工作坊的成员大多是来自凉山彝族地方非遗基层工作者,他们成为了我们田野工作坊其他学员们最直接的信息报道人,这次工作坊所培养的人类学思维方式与田野实践操作有利于凉山彝族自治州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赵书峰老师肯定了大家在课堂上的互动以及自发组织的沙龙对话,希望学员们珍惜相互学习的机会,未来也要继续保持彼此间双向的互动。在老师的启发下,学员和非遗工作者们结合自身所学积极分享近日的听课感悟与田野思考。谭莉璇(上海体育大学硕士生)表示用文化展演的角度去理解保护跟创新转化的关系似乎存在着二元分立的问题,期望对非遗的原生态保护还有未来创新发展进行探索;王淳(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生)对毕摩绘画很感兴趣,谈到其祛除疫病的寓意、辟邪的仪式,还有其孔雀、蛇、龙等图案,他很好奇毕摩绘画的文化阐释如何适应当代人们的生活方式;陈珂吉(山东大学博士生)结合工作坊的学习经历思考当中的田野关系,提出“互为田野”“互为他者”的想法。这次的学习群体有彝族的非遗传承人、工作者,还有在校学习的学生,两个群体的对话是“互为田野”的过程,学员们在凉山彝族自治州进行田野调查,学员与彝族朋友的互观亦是“互为他者”;昂汪央金娜姆(西南民族大学硕士生)期望通过学习能更深刻地理解单一民族的艺术形态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文暄琪(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生)提到工作坊的学习让她感受到了文化的相通,启发她在从事舞蹈编排时,不仅要注重动作规范,也需要考虑到民众的情感表达;苏璇(北京电影学院)结合自身玉雕的研究就如何找寻地方文化特质发出了疑问;黄宣铭(四川外国语大学本科生)谈到数字化时代的田野调查方法运用面临新的挑战;齐张翼(西北民族大学硕士生)分享了近日的学习收获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