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2024)艺术民族志田野工作坊 10月31日田野纪实——深入田野,从实求知,从实求美
2024/11/4 19:52:15

第一届(2024)艺术民族志田野工作坊"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与绵阳师范学院联合主办、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承办,由四川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四川青少年美育研究中心等单位协办,以“从实求知"为主题,旨在探讨艺术学与人类学的前沿理论,提升田野工作能力。10月31日,赵晓娜教授带领工作坊全体同学继续进行田野课堂实践教学。
2024年10月31日,“第一届(2024)艺术民族志田野工作坊”成员在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赵晓娜教授的带领下顺利开展赴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以来的第三天田野实践活动,本日的田野调查还邀请了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创会会长方李莉教授,中国音乐学院研究员杨民康教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湖南师范大学赵书峰教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王永健研究员,四川音乐学院路菊芳副教授,中央音乐学院杨烁老师为学员进行指导。
行程第一站:凉山州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
 
上午9点,专家团带领工作坊成员到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参观学习。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民族博物馆,也是世界上唯一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该博物馆不仅是彝族文化的展示窗口,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基地。

参观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

参观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
通过对博物馆的考察,学员们意识到:田野工作不但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共时性研究,还要用历时性的学术理念,走向一种“历史的田野”。博物馆的建筑具有浓郁的彝族特色,馆内装饰采用了红、黄、黑三种彝族绘画的传统色彩,体现了日、月、山、水、羊角、鸟羽、火镰、鱼网等自然图案。馆内现有4200余件套金、银、铜、铁、木等多种质地的彝族文物,这些文物不仅记录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制度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过程,也反映了凉山人民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以及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凉山奴隶制博物馆作为历史的见证,为学员田野实践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让学员们尝试从历史中去重新认识彝族的文化社会结构,亲属关系、民族信仰等文化系统的问题。

博物馆历史材料展示

工作坊学员与指导老师合影
行程第二站:西昌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
 
上午11时,专家与全体工作坊成员前往西昌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参观学习。中心主任沙马打各致欢迎辞,并对彝族文化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他强调了彝族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以及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与保护彝族文化的重要性。文化研究中心建有彝文书法、彝族漆器文化、支格阿鲁文化和彝族服饰等四个彝族文化主题展厅。文化研究中心致力于彝族文化的深入传承与创新性发展,为田野考察团队提供了实践空间。
 
沙马打各为专家及学员介绍彝族文化

彝族漆器与书法
专家团队带领工作坊成员在研究中心进行田野考察。各位专家以实地调研彝族的历史、语言、宗教等馆藏资料为实例,现场讲解和示范田野调查,引导成员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建立问题意识,提高田野考察实践能力。
 

专家与工作坊成员合影

行程第三站:考察西昌邛都洞经音乐
 
晚上7时,专家团队与工作坊成员观看了西昌邛都洞经乐团演出。邛都洞经乐团是一支致力于传承和保护洞经音乐的民间乐团,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乾道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洞经音乐起源于道教音乐,同时受到佛教音乐、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的影响。在现代的传承发展中,先后被评为凉山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昌市唯一)代表性项目。

观看音乐演出现场
邛都洞经音乐在西昌建昌古城进行展演,邛都洞经乐团成员表演经典作品,包含《九连环》《前七曲》《赞师词》等曲目。据非遗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