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2024)艺术民族志田野工作坊 10月30日田野纪实——深入田野,从实求知,从实求美
2024/11/4 19:32:53

第一届(2024)艺术民族志田野工作坊"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与绵阳师范学院联合主办、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承办,由四川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四川青少年美育研究中心等单位协办,以“从实求知"为主题,旨在探讨艺术学与人类学的前沿理论,提升田野工作能力。10月30日,赵晓娜教授与赵书峰教授带领工作坊全体同学继续进行田野课堂实践教学。
2024年10月30日,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与绵阳师范学院联合组织第一届(2024)艺术民族志田野工作坊的师生在田野调查点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开展工作坊田野课堂。田野调查由赵晓娜老师全程指导,赵书峰老师同行指导,带领工作坊全体同学进行田野课堂实践教学。
 
行程第一站: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座谈会
上午9点,全体成员来到凉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参加座谈会,与彝族非遗传承人相互交流学习,更进一步体会凉山彝族非遗整体发展状况,具体学习了彝族服饰工艺、邛都洞经鼓乐、毕摩音乐等多项非遗艺术。
 

座谈会
座谈会伊始,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游小军主任对田野工作坊团队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游小军主任从健全凉山非遗保护机制、推出地方非遗法律法规、申报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实施抢救性保护和生产性相互结合、促进非遗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五个方面,深刻阐明凉山州非遗工作在新时代党的领导下不断的传承与发展,取得了傲人的成绩,现凉山州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2名、省级非遗传承人121名、州级非遗传承人192名,凉山州还将持续深度融合,培养更多文旅人才,探索文旅融合的新路径。

游小军主任致辞
接下来分别由毕摩音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曲比拉伙、彝族服饰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贾巴子则、邛都洞经古乐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韩定祥对具体的彝族非遗艺术进行讲解。曲比拉伙老师对毕摩音乐做了简单的介绍,毕摩音乐起源于原始母系氏族时期,由毕摩在仪式场所传唱的本土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其内容涉及彝族生活的种种方面,并通过说、唱的有机结合来叙述故事,塑造形象,抒发情感。毕摩传承人必须从小进行严格的学习,熟练掌握唱腔、旋律、乐曲等,拥有完整的继承谱系。贾巴子则老师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从农村走到了西昌,带领彝族女性致力于彝族服饰工艺推广,把民族服饰文化标志和现代性服装深度融合,利用彝族服饰工艺为凉山州脱贫攻坚事业添砖加瓦。韩定祥老师简要介绍邛都洞经音乐,其兴起于南宋时期,是本地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传统洞经音乐以五音工尺谱和铛铛谱为主,现代传承人创设以简谱的方式记录传统音乐,大力推动了传统音乐的现代化转化,让更多的新时代青年人了解传承彝族文化。
 

毕摩音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曲比拉伙发言

彝族服饰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贾巴子则发言

邛都洞经古乐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韩定祥发言
紧接着由克惹晓夫老师和赵书峰老师,从理论角度结合田野调查做会议总结。克惹晓夫老师长年在凉山州基层进行田野研究,对宗教音乐进行采录,以具体的小调、方言民歌为例阐述彝族非遗的融合具有丰沛性,提出“田野就是生命,要在田野中学习知识”,为学员们推荐《小凉山彝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国西南原生音乐——凉山音声》两本著作,鼓励学员们扎根田野,丰富学术研究;赵书峰老师以民族音乐学3F互动模式理论,对彝族非遗文化田野工作进行着重分析,工作坊学员要利用好理论知识为非遗传承保护带去学术支持,更好的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助力,促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
 

克惹晓夫老师发言

赵书峰老师发言
座谈会结束后,工作坊学员积极把握学习机会,与非遗老师们展开了热烈的相互交流,真正实现了理论和田野的双向互动。
 

工作坊学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