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2024)艺术民族志田野工作坊10月26号讲座——聚焦音乐,铸牢共同体意识
2024/10/27 19:32:30

第一届(2024)艺术民族志田野工作坊"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与绵阳师范学院联合主办、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承办,由四川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四川青少年美育研究中心等单位协办,以“从实求知"为主题,旨在探讨艺术学与人类学的前沿理论,分享田野工作经验。10月26日由董波教授,为参加工作坊的学员做了精彩的讲座。
董波:民族音乐视角下的彝族传统音乐赋能文旅结合
10月26日,“第一届(2024)艺术民族志田野工作坊”第三日学习活动在绵阳师范学院行知音乐厅隆重举办。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董波教授作为第三课学术讲座与圆桌会议的主讲人、主持人,聚焦音乐领域,以跨学科、跨文化交流为方式,引导学员们建立对学科体系的整体认知。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董波教授
上午8:30,董波教授以《民族音乐学视角下的彝族传统音乐赋能文旅结合》为题,通过梳理民族音乐学科的历史背景,结合“当下彝族传统音乐赋能文旅结合”案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启发学员们对音乐研究的中国经验进行深入思考。
其主要内容从四个部分展开:第一、二部分,董教授回溯了民族音乐学的西方学术背景,与中国民族音乐学从“曲理”——“乐理”——“学理”的演变路径,继而详述学术发展脉络中伍国栋、杜亚雄、曹本冶、田青、洛秦、乔建中、萧梅、杨民康、赵书峰等学者在民族音乐学领域的理论贡献;第三部分,重点梳理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本土化探索。在仪式音声的理论范式方面,董教授谈到曹本冶教授、薛艺兵研究员等对音声、仪式音乐等的理论阐释,亦提及自身实地调研蒙秧歌的案例,指出对仪式的功能研究应还原到仪式场景中。其次,在音乐与认同研究方面,以杨曦帆、魏琳琳、赵书峰等学者的研究成果为例,强调学界对该热点论域的关注。再次,在“音乐表演民族志”方面,董教授以“敖包相会”歌曲内涵与考察“敖包”情况的不同为例,指出民族音乐学应实地体验音乐,分析不同语境下音乐如何演变与发展,切勿做静态的研究。此外,在艺术乡建、非遗、跨学科、跨文化的音乐对话方面,董教授均提出精湛见解,并表示要将音乐置于全球视野中进行研究,思考如何传递中国声音;第四部分,彝族传统音乐赋能文旅结合。董教授充分展示多元文化融合的乐舞视频,有客家歌手的快节奏歌声,有“广福船灯”的传统音乐视频,亦有热烈且具有诗性的蒙古族乐舞话语,引发学员们高昂的兴致。最后,这场音乐审美的学术盛宴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讲座现场
当天上午11:00,圆桌会议在音乐楼B515举行。本次活动聚焦跨界交流,旨在深入了解彼此的文化及研究兴趣,以促进紧密合作,强调“通过合作与交流,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核心理念。在热烈活跃的氛围中,董波教授担任会议主持人,引导彝族非遗传承人与田野工作坊成员展开深入交流。

圆桌会议主持人董波教授
会议伊始,学员们共同演唱彝族《敬酒歌》,“用音乐为跨文化交流搭桥”,形成独属于学员们心中的文化认同空间。歌声落下,在围绕跨文化的研究讨论中,学员们踊跃发言。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院工作人员杨志勇针对当今国际关系中东方视角的缺失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应加强跨界的交流与互动。中国音乐学院硕士尔古阿政则以自身田野经历为例,指出应注意局内人的身份局限。田野工作坊学员于梦蝶提议,通过不同视角探讨文化共性,如彝族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进行对话等。而彝族基层非遗工作者曲毕发财与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硕士陈磊等人也分别围绕凉山彝族区域文化和凉山彝族体育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