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李莉:艺术乡建与智能化生态之路——中国艺术乡村建设·深圳展览总策展语
2019/12/1 23:50:29

  继2019年3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在中华世纪坛主办了《中国艺术乡村建设展》以后,当下又由华侨城与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在深圳联合主办《中国艺术乡村建设展·深圳》,这是一次比上次更加完整和更加多元主体参与的艺术乡村展,其标志着中国艺术乡村建设的实践与概念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此次的展览的项目有:由渠岩教授主导并担任分策展人的广东顺德的青田村的艺术乡建,左靖教授主导并担任分策展人的浙江泰顺徐岙底村的艺术乡建,靳勒教授主导并担任分策展人的石节子村的艺术乡建;另外还有华侨城主导的,由任珏博士、尹疏俊设计师担任分策展人的海南中廖村、文门村等及深圳光明小镇迳口村,安仁镇南岸美村的艺术乡建;由焦雯担任分策展人的浙江松阳陈家铺、斗米岙村、后畲村的艺术乡建。
  这是一个由来自不同主体主导及参与的,带有学术思考的中国艺术乡村建设展,之所以将其称之为学术思考展,而不是成果展,那是因为中国的乡村振兴工作尚在路上,尤其是在新的时代将艺术与乡村建设结合的方式还在努力的探索之中。主办单位之所以举行这样的展览,主要是希望通过展览为国家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寻找各种新的可能性,同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试图通过艺术激活传统文化,找到将人文建设、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融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方案。
  为此,此次展览一共提出了两组关键词:第一组是“艺术、生态、智能”。所谓的艺术,在这次展览中包含有三层含义:一是以艺术激活乡村的传统产业,尤其是传统手工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手工业大国,在传统的乡村里农民忙时种地,闲时做手艺,几乎每个村落都有与自己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相匹配的手工产业,工业化以后,这些产业几乎消失。但当我们复兴乡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时,这些曾消失的手工业在地域文化复兴的今天,成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成为了建构新的中国生活样态的重要生产方式和生产技艺。但其需要与当代艺术和当代设计相结合,才能成为引领新的文化生活的时尚载体,也才能构成不同地域特色新的人文景观和地方风尚。二是艺术激活乡村的传统民俗文化,包括各种仪式、节日庆典的表演,使其成为建构乡村新的文化符号的重要手段。所谓艺术化的乡村,是包含有传统地方产业和传统地方文化的再建构与再生产的因素的新乡村,里面不仅包含有新的文化的增长点,还包含有新的经济的增长点。三是近年出现的艺术家进驻乡村的现象,应该引起重要的关注,艺术跟进的往往是前卫与时尚的潮流,以往的前卫与时尚只在大城市,与中小城市无缘,与乡村更无缘,而今天,一批批的艺术家从城市进驻到乡村,其代表了一个什么样的新风尚?是社会在转型,还是人们的价值取向在转变?如果乡村成为了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前沿之地,生活追求的时尚之地,就会吸引大量的人才与知识的转移。由此可见,艺术是新时代潮流涌动的风向标,因此,艺术与乡村的这三层关系将是我们这次展示的重要内容。
  所谓的生态,是在被艺术激活的传统产业和传统文化基础上,滋生出的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技艺所承载的是一套与自然相和谐的,物尽其才的中国哲学观,通过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的复兴寻找到一条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路,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出新的价值体系和新的社会发展模式,也是在此次展览中所要体现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和内容。
  所谓的智能,是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化生产,包括新能源,新的交通技术等在乡村的建设,这是实现艺术乡建和生态乡建的基础,只有在这样的物质设备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将乡村的传统文化、传统产业通过艺术的手段转化为具有新的人文价值的时尚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这次展出中,华侨城作为国家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