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乡村建设·深圳圆桌对话之二:艺术乡建中的人的情感
2019/12/1 22:56:31
任珏(主持人):下面我邀请张喆先生、杨晓华先生,还有靳勒老师,跟我一起做一场乡建当中,尤其是艺术乡建当中人的情感的对话。
其实由衷地从内心觉得靳勒老师他们的项目非常感人。那时是看了中央电视台“文化十分”的短片,那个片子非常有视觉的冲击力,尤其是在甘肃那个山区,一片荒芜的大山里面,看到的人的那种状态。再看到通过您,让当地的村民感受到艺术的魅力,然后人的魅力也由此得到一种新的升华。这是对于乡建当中尤其是艺术乡建当中人的情感,非常打动人心的部分,能不能请您聊一下这部分的内容?
靳勒:我们今天说的乡村建设,其差距还是特别大的,比如说我之前12号去成都安仁古镇,再比较一下我们甘肃的村庄,那个差距太大了,简直没办法去说。我们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这些村庄,我也去了好多个,它们的这种差距实际上是非常大的。
我要说的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情感问题,就是村民他们的一个精神的问题。在中国尤其是西部这些边远地区,像我们村,实际上大部分的村民他连信心都是没有的,包括他们出去打工,然后在外地的时候,本能地他们已经把自身放在一个最低的位置了,他们自身觉得没有希望了,认为我们是一个最底层的。
因为我毕竟是在这个村出生的,我从小就生长在这里,像李保元、孙应忠,我们是从小在一起成长的。我算是运气好,能够从这个村子出来,上世纪80年代上了大学,能够了解外面的世界。但是我一回去,他们实际上的变化是非常小的,这就刺激了我。我在想,我能为我们的村子做些什么呢?并且,我想把我想到、看到的、感受到的,分享给他们。
任珏(主持人):所以您希望把您看到的带回乡村去,让他们也看到您曾经在外面看到的那些美好的世界。
靳勒:对!他们一开始相信我,感觉我做事还行,到最后他们相信艺术,相信我们这个村子就是一个美术馆,我们的生活就是艺术。所以从相信艺术,然后到去做艺术、参与艺术,然后再创作艺术,实际上通过媒体的关注、我们本地领导的关注,慢慢地村民们明显地有了信心,明显地感受到我们实际上也行,我们还比邻村的村民强得多。你看,这么多的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在报道我们的时候,他们都是非常地高兴的。
任珏(主持人):当我们这种快速的城镇化,把村镇抛弃之后,那些在村里面出不来的人也就似乎被世界所抛弃了。通过您这样的艺术实践,让他们又看到了他们在世界当中其实是有自己的位置的。慢慢地通过您这种“乡贤”再到乡村艺术,然后再到他们自己,这可能是一个文化自信转变的轨迹和过程。你们做这个,可以说是有着非常丰富人的情感在里面的。
下面我想请张喆老师谈一下,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张喆:今天很高兴受邀请来参加艺术乡村建设展,今年的3月份在北京的中华世纪坛举办过一次艺术乡村建设展,有几位老师也参加了,时隔半年今天在深圳又见面了,非常高兴!
今年,方李莉老师策划举办的艺术乡村建设展,以及对艺术乡村建设的一些地方调研,我基本上都陪同参加了。在这个过程中增长了很多的见识,也学到了很多新的理念。
今天,我想从两个方面和大家进行交流:
第一个是我现在所从事的这个工作。现在我供职于国务院参事室,这是一个专门为党和国家决策提供咨询建议的机构,调查研究是我们的基本功。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调查研究的指示,我们在2016年的11月份成立了国务院参事室社会调查中心,中心秉持着费孝通先生“认识社会、认识中国”的理念,通过深入的实际调查,为中央反映社情民意提供咨询建议。我们这个中心是一个社会化的平台,是搜集和反映社情民意的平台,也是一个公共政策的众创平台。
我们中心在工作是通过设立课题进行调查研究,最终形成课题报告,报送党中央和国务院相关领导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