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乡村建设·深圳圆桌对话之一:艺术乡建面临的问题
2019/12/1 22:18:57
方李莉:谢谢大家,谢谢这一组的对谈嘉宾渠岩教授、王卫民副主任、麻国庆副校长,也欢迎大家过来聆听。刚刚我们的开幕式已经结束了,接下来是一个自由的、简单的对话。
刚才王卫民副主任和麻国庆副校长都谈到了,其实我们的乡村建设最重要的主体是人,我们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人民的未来而参与乡村建设,我觉得说得非常好!人民是有情感的,所以我在这里谈到了艺术,而艺术是情感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表达形式。在基本物质生活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是较少关注到这一问题的,也不会有文化产业和高感情产业的概念。因此,我们的这一展览是具有探索性和前沿性的。我认为这次展览的形式非常好,不光有静态的展现,还有动态的表演,让人充满激情。
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华侨城创新研究院,是他们的团队组织了这次展览所有的一切。我要感谢任珏博士,她可能几天都没有睡好觉,我觉得昨天晚上她一个晚上都没有睡觉,所以才有今天这么靓丽的展览呈现给大家。
我们首先请渠岩老师发言。他这次为大家展出的是他的“青田计划”。他是一位当代艺术家,但却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在做乡村建设的工作,是一位非常有思想和有影响力的艺术乡建工作者。在他的策展语中提出了一个“世界中的乡村”的概念,我觉得非常好。本土是相对全球而存在的,因此,今天的乡村既是中国本土的,也是世界的,所以我们要以全球化和世界性来认识我们今天的乡村,以及乡村振兴的工作。下面,请渠岩教授介绍他十几年来的乡村建设的工作。谢谢!
渠岩:非常高兴来这里和大家交流。首先感谢主持人方李莉教授,3月份在北京做的展览也是方教授策划的。我也感谢华侨城的任博士,这几天她忙这个展览非常辛苦。另外我要感谢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方海院长和刘琼辉书记,顺德区政协副主席徐国元先生,顺德区杏坛镇党委柯宇威书记,顺德榕树头村居保育公益基金会何卫东会长以及基金会的朋友们,还有青田当地的村民代表。我们在青田做的是多主体的联动方式,不是单一的主体推动的。榕树头基金会和我们学院的研究生团队长期住在青田,我非常感谢他们。还有我的布展团队做了好多天辛苦的工作,在此特别感谢他们。
下面我谈一点个人的经验和感受。首先我是以一位艺术家的身份发起艺术乡建的工作,当代艺术有一个重要的特性是有批判精神和反思。我做了十年,我也在始终反思艺术乡村建设的成败得失,并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方向。今天的中国乡村建设达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热度,社会、国家和个人等各个主体都聚集到乡村,这是非常波澜壮阔的局面,这是一个好现象。十年前我带着问题意识来到乡村,当时是非常孤独的、也没有多少人理解。那个时候整个社会都沉浸在现代化和城镇化的狂欢之中,包括所有的开发商和建筑师都是在城市,没有人到乡村去。
乡建这条道理我走了十年,从许村到青田,,一南一北、一山一水、一阴一阳,代表了两个不同乡村的发展方向。我均采用的是尊重在地文脉和乡村主体的方式。我认为艺术乡建是中国乡村建设的第三条道路,就是在国家治理和经济开发之外,还有一个温暖的方式,来融合乡村的传统价值,激活乡村。艺术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创造力,他能够把传统的这些线索、元素加以转换,与当代和今天的生活相通。
方教授还让我谈一点乡村建设的问题。今天的乡村建设,我觉得问题非常大,整个社会一窝蜂地到乡村,无论是文化遗产保护、经济开发、美丽乡村、艺术家的介入,大部分无外乎是权力和资本在乡村肆意横行。我们今天有些所谓的保护,实际上还是一个发展主义的逻辑。乡村的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它是由现代化产生的,今天我们依然用现代化的方式、用发展主义的逻辑,这是我们要面对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我在这十年当中总结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