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艺术乡村建设论坛纪实
2019/4/12 23:33:13


2019年3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民俗研究室承办的中国艺术乡村建设论坛在京召开。围绕着艺术乡村建设这个话题,数十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做了主题发言。本论坛旨在对乡村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保护的基础上,通过实际的案例讨论,重新发现乡村价值,修复乡村文化生态,通过艺术的形式激活传统乡村的生命力,通过传统的修复重建中国人的“生活样态”,推动乡土中国走向生态中国。

01
 
24日上午论坛
上半场
 
开幕式主持人方李莉研究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方李莉研究员开幕致辞: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家,有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乡村,在那里蕴含着我们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中华文明的智慧,这一智慧包括了中国人的“天地人和”的宇宙观,包括了类似24节气这样的农业知识体系,还有代代相传的手工技艺,更包括了中国人家族繁衍的“人生文化”,以及传统中国人的“生活式样”。今天我们将其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任何文化必须是活的,才可以世代流传,永不腐朽。因此,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去保护这些遗产,而是要去进一步激活这些遗产为我们今天所用,而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能通过具有感染力的形式表达去唤醒沉睡的传统和濒于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就是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价值所在。
(方李莉研究员开幕致辞)

费孝通先生外孙、国务院参事室社会调查中心副秘书长张喆先生:艺术乡村建设离不开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我们要把乡村建设成为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健康文明的乡村社会。人类学家、文化学者、艺术家、策展人、设计师能够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乡村腹地,从实求知,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张喆先生发言)

梁漱溟先生幼孙、中国孔子基金会梁漱溟研究中心副主任梁钦宁先生:非常荣幸参观了中国艺术乡村建设展,艺术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艺术家介入乡建,体现出顺遂自然、顺遂人性、顺遂规律的特点。
(梁钦宁先生发言)
下半场
 
第一场主题发言会议由王建民教授主持、评议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徐平教授发言题目为《无讼社区轮回与美好乡村建设》。徐平教授指出,“无讼”的概念由费孝通先生提出,费先生认为城和乡相克,主要是城克乡,城把乡村的人才都吸引去了,所以城乡发展不平衡。我们不仅要建设美丽乡村,更要建设美好乡村。他通过梳理城乡发展的历程,举例成都市发展的个案,诠释了建设无讼社区的重要性。无讼社区的理念是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以孝为本,以礼为先,以和为贵。无讼社区是美好乡村建设的一个方向。
(徐平教授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萧放教授发言题目为《艺术乡建的内生性动力研究》。萧放教授指出,深入社会基层进行调查很重要,以前是民俗学家、人类学家,现在出现了艺术家、企业家,有了新的眼光和更多的资本,我们就可以激活艺术乡建的内生性动力,更好地建设乡村。他认为,我们应该追求的是乡村生活的重建,乡村生活艺术的重建,也就是说,艺术乡建可以说是一种“乡土的艺术重建”。乡土艺术建设不是用外来的艺术来贴合它,而是如何让外来的理念变成乡民的主动认知接受,转化为内生性的动力。我们应该以谦卑的姿态面对乡村文明,不要以艺术家的姿态送艺术下乡,更不要像艺术商人那样包装售卖乡村资源。
(萧放教授发言)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教授发言的题目是《山西河津艺术乡建中的传统坚守与时代气息》。王廷信教授根据山西省河津市的个案研究表明,传统艺术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但是如果让城市知识力量过多地涌入乡村,就可能会造成乡村艺术的消亡。城市知识力量介入乡村建设的好处就是,这些艺术家、企业家或知识分子能够激活当地老百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